陶某在沈某辦的企業上班。2016年11月6日,陶某在工作中用手去拿塑機中的產品,結果被塑機軋傷了右手。 在治療期間,公司老板沈某態度積極,不僅墊付了醫療費用,還預付給陶某2萬元賠償金,并說待治療結束后雙方協商賠償事宜。陶某當時想,如果協商不好,自己再去申請工傷認定也不遲。
今年2月初,陶某治療結束后,因雙方就賠償數額不能協商一致,陶某就自行到人社局提出了工傷認定申請。人社局經審查認為,陶某的工傷申請已經超過了1年時限,因此作出了不予受理的決定。由于無法獲得工傷認定,也就不能享受工傷待遇,陶某心急如焚。那么,勞動者錯過了工傷認定申請期限,是否還有其他救濟途徑呢?
錯過了工傷認定申請期限,勞動者如果有合理事由,仍然可以獲得工傷認定。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規定,工傷職工本人申報工傷認定的,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提出。即工傷職工申請工傷認定的時效期間為1年。超過該期限的,勞動保障部門不再受理。當然,如果因有合理事由而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1年期限內。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7條規定:“由于不屬于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期限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誤申請時間的,應當認定為不屬于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一)不可抗力;(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三)屬于用人單位原因;(四)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登記制度不完善;(五)當事人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仲裁、提起民事訴訟。”
根據以上規定,如果工傷職工在工傷事故發生之日起1年內未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又不存在上述合理事由,想再認定工傷并享受工傷待遇就不可能了。不過,工傷職工錯過了的1年工傷認定申請期限,雖無法再獲得工傷認定,也無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仍可以通過提起侵權之訴向單位主張賠償。因為,勞動者在勞動中遭受事故傷害,屬于侵權損害。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本案中,陶某于2016年11月6日遭遇事故傷害,至今仍在3年的訴訟時效之內,因此可以到法院提出侵權賠償的訴訟,要求沈某賠償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住院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損失。
需要指出的是,工傷賠償待遇相對優厚,標準較高,而且工傷賠償與侵權賠償在責任劃分方面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旦通過工傷認定,不論勞動者有無過錯,用人單位都承擔全部責任。而在侵權賠償中,如果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存在過錯,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另外,在傷殘定級、賠償標準上工傷案件和侵權案件也有所不同。本案中,由于陶某違反操作規程,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因此是無法獲得全額賠償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勞動者在發生工傷后,誤以為得在治療結束后才能維權,結果因超過法定期限而難以維權。在遭遇工傷事故后,如果單位未主動申報工傷,勞動者本人一定要在1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以獲得更好賠償。□潘家永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