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焦凱經常鼓勵團隊成員,工程型的科研人才既要了解國內外的前沿技術,也要到項目一線解決問題。
焦凱是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勘測設計研究院新材料新技術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2 0 0 9 年一畢業,就參與京滬高速鐵路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此后十余年,他一直在新技術新材料研究一線默默耕耘。
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室”
“我最初是在項目現場開展研究,2 0 1 7 年成立創新工作室,即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室’。”焦凱說,主要在水利水電、高速鐵路、公路、核電、市政等行業工程試驗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開展研究,解決工程項目遇到的重難點技術問題。
“工作室聚集了結構、材料、機械、計算機等多學科領域的科技人才,實現技術問題分層次、分板塊處理,將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充分發揮。”焦凱介紹。
目前,團隊已經參與、主持科研項目2 2 項,授權受理專利1 7 項,參編行業規范標準7 部,并獲得“陜西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
科研成果轉化的“推廣室”
“我們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試驗室模塊化建設和信息化管理技術。幾年來,創新工作室的科研成果已經有多項在實際項目中應用,是成果轉化的‘推廣室’。”焦凱說。
在海綿城市道路滲排水施工關鍵工藝技術研究的課題中,實現了透水混凝土漿體工作性的定量評價,規范高性能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服役壽命,為海綿城市的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目前,研究成果在西安明德門小區海綿改造工程、云南省石林至瀘西高速公路(紅河段)進行應用,累計節約成本百萬余元。”焦凱說,這一技術研究榮獲陜西省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金獎。
在對人工砂在鐵路工程中的應用課題研究中,創新工作室通過利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分析人工砂粒形,用于規范和優化人工砂生產工藝,生產優質人工砂用于鐵路混凝土中,經濟技術性的優勢明顯。通過利用洞渣料生產的高品質人工砂,在磨萬鐵路中成功使用,共節約經濟成本2 5 8 6 .3 萬元。
高技能職工的“培育室”
工作室既為大家搭建一個銳意創新、攻堅克難的陣地,也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承技能、培育精神才是根本。”焦凱說。
“每次去請教問題時,他經常會先查找相關書籍做好標記給我,等我學習后再探討,使我對問題理解得更加系統、深刻。”工作室成員陳晨說,她不僅從化工轉型到混凝土方向,也學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探究問題的機理。
在焦凱的帶動下,工作室年輕技術人員參與技術和科技攻關的熱情空前高漲。目前,工作室已經培養出4 名高級技術人才。此外,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專題培訓,多人職業技術能力獲得提升。
□本報記者 牟影影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