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儒(中)與工作室成員討論零件加工工藝。
5 月 5 日清晨,在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鉆探裝備制造中心車間,李浩儒身著藍色工裝,大跨步走進水便裝配區。“一會兒我們再具體討論水便軸承壓裝的方案。”李浩儒與裝配班組長趙略說。因為去北京出差返回西安需要隔離,之前電話討論的方案一直沒有定下來。
“李師傅,您終于來了!”“大師,數控車床加工打撈絲錐排屑槽怎么弄?”“附壁鉆桿內飛邊如何去除?”還沒站穩腳跟的李浩儒,又奔走在車間,幫同事解決問題。“他就像車間里的‘定海神針’。他在,我們就踏實。”同事劉紅偉說。
“我不是大師,只是個普通工人”
李浩儒是西安研究院轉制以來招錄的第一批技術工人,潛心鉆研的他長期扎根生產一線。20 多年來,他憑借毅力和韌勁,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三秦工匠等10 多項殊榮,近日又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用他的話說:“我不是大師,只是普通工人。通過努力,把徒弟教好、讓企業創收,就是我的目標。”
他自創的“糖葫蘆”加工方法,加工鉆機錐管螺紋接頭,保證了螺紋加工精度,加工效率提高了 50%以上;制作的鐵屑防護裝置,有效收集 90%以上的飛濺鐵屑,解決了鐵屑飛濺傷人的安全隱患;設計的薄壁接頭加工專用工裝,解決了薄壁管件車螺紋時卡爪易夾扁的難題……一項項成果都源于李浩儒的刻苦鉆研和執著堅守。
“他是個特別能沉得下心去琢磨的人”
2018 年,集團公司組隊參加“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李浩儒作為領隊,組織選手培訓,負責工量器具準備工作。大賽要求每人自備一套加工模具,而當拿到加工圖紙時,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要求極高。
“當時拿著圖紙聯系加工廠家,沒有一家愿意接手。”李浩儒說。于是他聯系廠家,與操作師傅一起研究,針對配合公差制定工藝路線和措施,經過兩天兩夜的努力,趕在飛機起飛前三個小時將模具交到了參賽選手手中。
面對研制隨鉆測量鉆具對尼龍接頭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難題,李浩儒主動請纓,從刀具入手,用刃磨鉆鏜一體刀具解決了加工中因排屑和冷卻不順暢導致的尼龍炭化問題,保證了加工精度,作為配套鉆具,在煤礦井下多次刷新紀錄,創造了順煤層定向鉆進孔深 3353米的世界紀錄。
李浩儒還帶領工作室成員設計制作了“抽屜式”復合片噴砂工裝,將煤礦用鉆頭復合片噴砂效率提高 80%以上,替代了有機溶劑的使用,保護了職工的健康。
“無論在基層開車床,還是在工作室搞創新,他都是個特別能沉得下心去琢磨的人。”同事李晴說。
“下得功夫越大,造就的精品就越多”
2015 年,李浩儒創新工作室成立,他帶領成員開展技術創新、技能攻關、工藝革新,先后完成技術攻關 20 余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節約生產成本超過300萬元。
“機器是很靈敏的,你給它上什么料,設定好什么套路,它就按照你的思路走。下得功夫越大,造就的精品就越多!”李浩儒對徒弟們說。
近年來,李浩儒創新工作室先后組織技能培訓和交流 10 余場次,指導幫助多人次參加國家、省市和集團技能大賽。他還邀請大國工匠、三秦工匠等到公司作交流報告。
“師傅嚴謹的工作態度影響著我,讓我受益匪淺。”獲得陜西省青年職業技能大賽車工組第一名的李穎平說。
本報記者 牟影影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