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解“卡脖子”難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會助力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紀實
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制造車間內,隨著生產線全速運轉,鈮鈦等超導材料生產正酣;
在先進材料研究所,以稀有金屬材料應用為導向,聚焦新材料、新技術開發等前沿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正有序展開;
鎂鋰所科研團隊奮力攻堅,在鋰離子電池高鎳正極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仲夏時節,走進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在研發一線、工廠車間和生產現場,處處能感受到新質生產力的強勁脈動。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堅守保障國家稀有金屬核心材料和技術自主可控的初心使命,先后承擔國家和省市重點科研項目4000余項,為我國航空、航天、艦船、核工業等重要工程研制關鍵用材,解決了諸多稀有金屬材料領域“卡脖子”問題。
助力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工會應有何為?該如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端人才,包括高水平科研人才和高技能產業人才。”6月6日,該院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鄭樹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工會在人才培養和作用發揮中積極作為,為一線職工搭建成長平臺、暢通成才渠道,使廣大職工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研發有“新”意
建院近一甲子,“研發”“創新”始終是發展的核心課題,也是該院持續煥發年輕活力的內在基因。
怎樣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找準工會工作的結合點、切入點、著力點?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會將目光投向了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建設,制定了《院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將創新工作室打造成深化職工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
“依托工作室,我們團隊開展了超導材料、特種鈦合金材料、高溫合金材料研制攻關工作,重點突破了高溫合金的工程化制備技術。”在劉向宏新材料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正在探討近期公司產品研發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通過“頭腦風暴”碰撞思想靈感,有的放矢地開展創新和攻關活動。
“工作室下設3個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學歷均為博士或碩士,既有一線管理人員、技術骨干,也有科研學術帶頭人。”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勞模劉向宏博士介紹,創新工作室在提高技術人才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超導線材加工、鈦合金及高溫合金熔煉鍛造的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取得授權專利55件,發表論文36篇。
“座談會上,我匯報了創新工作室的研究發展方向、取得的成績以及我院勞模、工匠及產業工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的作用。”回想今年“五一”前夕參加省委勞模工匠代表座談會的情形,該院副總工程師、全國勞模趙永慶難掩激動神情。他在會上表示,將充分發揮勞模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化產業創新,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化升級,為陜西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資料圖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2023年,該院綜合收入216億元,綜合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國轉制院所前列,創新發展勢頭強勁。如今,一個個由勞模工匠牽頭創建的創新工作室,已成為該院職工集智創新、科研攻關的重要陣地。近年來,該院先后創建命名了院級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6個。
產品添“質”感
“發展新質生產力,產品迭代升級必須步履不停。建院以來,研究院共開發試制新產品9000多項。近三年,我們年均利潤增速能保持在20%以上,關鍵就是依靠新產品、新技術的持續發力。”鄭樹軍說。該院堅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稀有金屬領域先后布局成立了45家產業公司,建成數十條國際領先的稀有金屬新材料生產線,各自在其細分行業領域成為“專精特新”企業。
宏偉的產業藍圖、產品的更新迭代背后,凝結了一代代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智慧結晶。“優秀的博士善用筆也會用工具,優秀的技術工人善用工具也會用筆。”這是該院始終秉持的人才發展理念,更是產研深度融合的“雙向奔赴”。在研究院,除了高學歷研發人員,技術工人亦不在少數。如何充分調動他們的創造積極性,讓產品更有“質”感?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會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經驗。
“最近是‘五小’創新創效項目的材料提交報名階段,已經收到40多個了。”目前,院工會辦公室正在整理申報材料。每年一度的“五小”創新創效活動,已成為該院廣大技術工人的“金點子”分享盛會。
小創新,大智慧;小成果,大作用。新型板坯豎立淬火工裝的設計與制作、爆炸焊接專用炸藥制備工序技術改進、裝出料機夾臂改造……在去年的“五小”創新創效項目評審中,涌現出一大批職工創新創造優秀成果,在提升產品工藝、優化制作流程、解決生產難題等方面綻放異彩。
這正是“技術工人善用工具也會用筆”的生動體現。依托“五小”活動,工人結合崗位實際,在從生產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提煉成果并予以推廣,實現個人成長與企業增效的“雙贏”。
“我們以小革新、小改造、小發明、小設計、小建議為內容開展的創新創效活動,充分調動技術工人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研究院的經濟效益。”鄭樹軍說。同時,為助力研究院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現“千”名技師、工匠隊伍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賽場“煉”精兵
翻開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發展“成績單”,有許多國內外先進或首創產品。
這些離不開強大的人才隊伍支撐。面向未來,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瞄準“一十百千”規劃目標,著力建設具備國際一流研發平臺、成果加速轉化平臺和高端人才聚集平臺的“新型科研機構”。
那么,如何建設一支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型勞動大軍?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會積極探索的一項重要命題。
“我們廣泛開展技術練兵、技術比武、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等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活動。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育才,加快稀有金屬產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會副主席朱峰說。研究院已連續多年承辦陜西省“稀有金屬杯”職業技能競賽,涉及無損檢測、真空熔煉、軋管、壓延、拉絲等多個工種。作為省級二類職業技能大賽,這項賽事已成為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升產業工人綜合能力、晉升職業技能等級的有效平臺。
“研究院有60名職工通過參加比賽獲評‘陜西省技術能手’。今年的比賽目前還在籌備階段,預計于9月進行實操項目比賽。”朱峰說。從去年開始,大賽還增加了賽前培訓環節,為參賽選手添翼助力。
除賽場“煉”兵外,研究院還積極“走出去”、擴大“共建圈”,在與院校聯合培養、兄弟單位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近期先后參加“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中國核工業教育學會技能人才培養分會等,匯聚各方力量促進技能人才培養。
近年來,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中試、產業三位一體全鏈條、分類施策、協調推進、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下一步,院工會將繼續謀劃好新質生產力工會行動的具體思路和舉措,充分調動職工的創新創造熱情,為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 寧黛艷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