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電三局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持續加強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在做優做強國內創新工作室的基礎上,讓職工創新活動逐步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延伸——
剛過“小雪”,西安稍顯寒冷,而遠在6000多公里外的沙特阿拉伯王國——沙特船廠P5標段項目施工現場,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職工正冒著近30攝氏度的溫度在沙漠中揮汗奮戰……
構建“勞模領跑+團隊創新”格局
隨著企業海外業務的拓展,讓職工創新創效活動沿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延伸,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海外業務,中國水電三局于2019年在沙特船廠項目設立職工創新工作站,項目總工程師劉洋成為首任站長。經過4年的努力,職工創新工作室不僅在“一帶一路”上“扎根發芽”,而且“結出碩果”,帶出了吳剛等一批技術創新骨干,為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撐。
勞模創新工作室是職工群眾性創新創效活動的集大成者。在海外項目設立勞模創新工作站是中國水電三局不斷鞏固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充分激發職工群眾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的一個有益探索和實踐。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水電三局安康張嶺基地,參觀了三秦工匠、陜西省勞動模范“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從2010年到2023年,楊聯東一直堅守在基層施工一線,深耕技術、刻苦鉆研,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主編省部級工法13部、省部級以上QC成果14項、授權專利78項,參與公司級以上職工科技成果105項,共計為企業節省資金約5000萬元。
據中國水電三局工會高冬菊介紹,近年來,中國水電三局工會認真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緊把握公司‘水、能、砂、城、數’業務發展機遇,本著創建一個、培育一個,成熟一個、復制一批的措施,創標桿、樹品牌,已建成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13個、工作站20余個,其中海外工作站5個,“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國示范性勞模及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勞模領跑+團隊創新”的全新格局已經形成。
在實踐和傳承中樹標桿做表率
說起楊聯東的“一鳴驚人”,是在2010年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丹江口大壩加工工程中,其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就是300噸升船機高空鋼梁拆卸安裝,鋼梁就安裝在距離地面高90米的幾個獨立支墩上,普通人在支墩上都不敢站起來。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業主先后組織了多批專家,大多都到現場調研咨詢一番后再無下文。楊聯東說:“與其在這里等待,不如我們自己動手解決吧!”于是,他帶領技術團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研究,仔細論證,改進工藝,運用高空整體水平滑移技術,成功解決了高空鋼梁拆卸安裝難題,僅此一項就為企業節約資金260多萬元。
“一次創新不算啥,常常創新才叫勞模。”溧陽抽水蓄能電站是當時在建的國內地質條件最為復雜的蓄能電站工程,面臨施工環境復雜、安全風險極高、洞內高強鋼焊接難度大等難題。2012年楊聯東臨危受命,當時大HD800MPa級鋼岔管洞內原位組裝及水壓試驗,負責工程技術督導的日方提供了一個方案,但是工期要延長3個月,成本增加近500萬元。楊聯東說:“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接下來的幾個月,他編寫方案,仔細論證比較,僅一個方案就畫圖200多張,在施工最關鍵時期,連續一個星期每天只睡2至3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方案審核一次通過,也贏得了日方工程師的尊重!洞驢D800MPa級鋼岔管洞內原位組裝施工工法》獲得2016年省級工法,直接節約資金約627.4萬元,該項工程還榮獲了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楊聯東因善于解決企業生產施工的“棘手”問題而成為創新標桿。2017年,省總工會和中國水電三局工會在項目工地為“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揭牌。楊聯東說:“一枝獨秀不是春,培養更多的青年技術骨干,才是工作室的真正價值所在。”
陜西省產業工匠田海鵬,2012年來到溧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部,師從楊聯東。由于田海鵬謙虛好學,工作積極主動,在楊師傅的帶領下,短短三年時間,從技術員升任工程部副主任、主任,成為項目技術骨干。2016年又轉戰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經過多個大型工程的歷練,如今他已成長為項目總工、項目經理。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3項、發明專利2項、省部級工法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等創新成果。
田海鵬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時,將匠心又傳承給他的徒弟——90后的楊建軍。在世界最大抽水蓄能電站河北豐寧電站施工中,師徒二人經常下到項目一線,進行技術攻關,及時解決施工難題。在田海鵬的指導下,楊建軍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項目總工,還獲得陜西省職工科技創新成果2項,專利成果已經超過了師傅田海鵬。如今,師徒二人來到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電站,田海鵬擔任項目經理,楊建軍擔任項目總工,開始了師徒并肩作戰、繼續創造新業績的“強強合作”。
目前,“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涌現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成員楊黨輝獲得“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田海鵬獲得“陜西省產業工匠人才”、汪祖三榮獲西安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楊建軍、廖鈞等成長為項目總工,技能人才競相涌流的格局正在形成。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創新”
創新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企業拓寬海外市場的有力支撐。沙特船廠位于沙特東部的波斯灣沿岸,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125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船塢制作及維修基地。由于項目地處海水、海風、海霧、高溫、高濕環境,工程施工條件十分惡劣,對鋼結構吊裝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創新工作站設立以來,在劉洋、楊黨輝等技術骨干的帶動下,創新團隊主動認領《大型船塢浮箱式塢門安裝技術研究》《高鹵環境下大型船塢排水泵站施工及安裝調試關鍵技術研究》《大型船廠車間鋼結構安裝施工關鍵技術研究》三大科研課題的立項和研究,共涉及科研經費約3800多萬元。這3個課題均圍繞船廠項目重大技術難題,課題的研究成果將填補公司在海外海工工程的技術空白,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業績支撐。
近三年來,在“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下,企業各個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立足自身優勢,發揮專業特點,廣泛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累計取得公司級職工科技創新成果150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2項、省部級工法60項、授權專利共計12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QC成果106項。
目前,由“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牽頭組建的“水電三局抽水蓄能創新工作室聯盟”成立,實現了砂石拌合系統運營、新材料新工藝研發、TBM管理及技術攻關、抽水蓄能技術創新等多項業務的協同發展,告別“單打獨斗”實現“抱團創新”,成為企業發展低碳綠色經濟,做大做強抽蓄核心業務的一支生力軍。
中國水電三局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廣利表示,要不忘使命擔當,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發揮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作用,強化勞模創新工作室(站)的創建工作,通過重大創新任務牽引,探索開展技術交流、技術協作、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解決好困擾企業施工生產“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奮力開創職工創新創效工作新局面。
本報記者 閻瑞先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