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小單位干出大事業 ——紫陽縣總工會以產改為抓手助推茶產業快速發展紀實
“小單位干出了大事業。”前不久,紫陽縣委書記向德剛在一次干部大會上,充分肯定縣總工會助推全縣茶業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所作貢獻,并號召各部門向縣總工會學習,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位于秦巴山區的紫陽縣,山高坡陡,茶葉種植是農業主導產業,目前全縣17個鎮均產茶,40%以上農戶靠茶謀生致富,種植茶園面積達25.63萬畝。同時,有400多家茶廠、300多個加工小作坊、192個茶葉專業合作社,累計12萬人從事茶葉鏈條經濟,真正實現了“靠山吃山”,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面對全縣茶主導產業大局,工會組織如何在助推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智慧與力量?
紫陽縣總工會的答卷是,針對縣域茶產業管理服務人才不足、從業人員科技素質不平衡且總體偏低、綜合型茶文化人才緊缺、缺乏茶葉加工、營銷和品牌建設人才等現狀,主動擔當,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為抓手,深化工會工作創新,以勞動技能人才培訓、茶事勞動競賽和傳統制茶技藝傳承為切入點,在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中擦亮了“工”字招牌。
“六大舉措”夯實萬人培訓工程
圍繞茶產業鏈條各個環節技能需要,紫陽縣總工會與縣人社局、茶業發展中心、農林科技局等部門聯合,采取六大舉措,分層次技能培訓,逐步夯實“萬人茶產業技能培訓工程”,不斷壯大茶產業人才隊伍。
聚力“田間”,促茶葉生產,采取“請進來”的辦法,對全縣茶農進行普及性技能培訓。多年來,先后邀請中國農科院茶研所、中國茶葉學會、西農大、省茶協等專家、教授到紫陽辦專修班及講座,傳遞尖端信息,解讀產業方向,從宏觀上增強干部群眾發展信心。邀請高級技術人才,選派茶葉生產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勞模,深入各鎮130個產茶專業村,對茶農開展種植、管護、采摘技能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提高茶農管理、采摘水平,促進鮮葉產量和質量提升。
聚焦“車間”,強化工藝技能提升培訓。在茶葉加工環節中,通過舉辦質量提升、質量認證、小作坊加工質量提升等培訓班和評茶員、茶藝師、綠茶加工、紅茶加工、黑毛茶加工、質量與安全管理等技能培訓,促進制茶質量。
聚合“直播間”,培育新質生產力。引進阿里、京東等著名電商企業的電商管理、品牌、運營專業人才12人。加強營銷人員能力培訓,培育電商從業人員678人,以此讓大家在營銷環節掌握推銷技能,主動營銷、會營銷。目前,年銷售以茶葉為主的農特產品超過6億元。
采取“送出去”的辦法,培養青年專業人才,為持久發展儲備后勁力量。縣總工會與江西婺源茶校建立長期人才培訓合作計劃,目前輸送了140名青年學員到婺源茶校大、中專班學習,這些學員經過扎實的培訓,真正成為一批技能過硬的專業人才,返鄉后成了茶企生產加工、運營管理、銷售推廣的中堅力量。
打造復合型職業茶農隊伍,推進茶產業穩定長效發展。2018年3月以來,他們將培訓工作轉型,著力培育現代綜合型茶葉專業人才,牽頭聯合縣農業農村局、人社局、縣科協等部門開展職業茶農培訓,每期7天,進行封閉式系統學習管理。2021年以來,將該項工作納入全縣鄉村振興年度目標考核。截至目前,培訓30期1400余人,為縣域茶葉產業科學健康長足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愛農業、懂經營、善管理的職業茶農隊伍。
培養企業現代管理人才,提升茶葉企業經營效益。為打造一批確保紫陽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線管理人才,自2019年11月以來,該縣舉辦茶葉職業經理培訓班3期,培訓80余人。這些職業經理人在推進建立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推動茶園綠色種植管理、清潔化生產加工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00余期,培訓茶葉技術骨干9萬余人次,中級評茶員200名,初中高級茶藝師670名,初級加工技師620人,傳統手工制茶技師1500余人。
“五項茶事”競賽激發創新活力
如何激發產業發展創新活動,該縣總工會發揮自身組織優勢,圍繞種茶、采茶、制茶、營銷、茶企為主要內容的“五項茶事”,持續開展勞動競賽,以鎮、村、企業等為單位,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形式多樣的茶事勞動競賽。
茶事勞動競賽是紫陽勞動競賽的一個響亮品牌。2019年以來,持續開展紫陽縣毛尖手工制作十大能手選拔賽、紫陽“春之茶”文化旅游節、“清明已煮紫陽茶”采茶、制茶技藝大賽,表彰采茶能手、茶園管護能手、茶葉營銷能手等,并組織優秀選手參加“陜西省第一、二、三屆手工制茶技能大賽”,共計獲得6個一等獎、10個二等獎、11個三等獎和優秀組織獎。
截至目前,該縣已評選表彰縣級種茶能手和采茶能手各550名、制茶能手130名、營銷能手60名、明星企業22家、優秀專業服務隊20個。茶事勞動競賽影響力在該縣茶產業領域持續提升,有力撬動了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四個抓手”促進產業升級
記者了解到,為了助推產業科學發展、產品優化升級、提升紫陽茶品牌內涵,該縣總工會確定了“四個抓手”。
挖掘傳統技藝,弘揚手工制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牽頭制定傳承手工制茶技術要領,培養手工制茶工匠,以傳幫帶的形式培訓手工制茶技術傳承人才,同時采取競賽帶普及的方式,將傳統手工毛尖制茶融入競賽活動,在職業茶農培訓中特別安排了傳統手工毛尖制茶課程,為提升手工制茶技術人才總量奠定基礎。著力通過培訓和競賽的形式,鞏固和培育紫陽傳統毛尖手工制作非遺工藝人才,以“紫陽毛尖手工制作十大能手選拔賽”“紫陽白茶加工技藝十大能手選拔賽”等為引領,在全縣12個實訓競賽基地按照培訓、預賽、復賽、決賽競技和成果評審模式,培訓3500余名產業工人,并評選出“十大技藝能手”,為培育茶產業領域“紫陽工匠”打下堅實基礎。舉辦紫陽毛尖、紫陽白茶加工技藝選拔賽,培育傳統制茶的“紫陽工匠”。引進茶產業專家6人,建立煥古莊園、科宏茶業、飛瀑茶業等茶葉專家工作站3個。培養傳統手工制茶技師1500余人。
營造全縣人人學茶、懂茶、營銷茶的濃郁氛圍。開展以“中國夢·勞動美——學制茶促產業興旺”為主題的全縣黨政企事業單位職工手工制茶培訓,使廣大職工體會紫陽茶文化,增強興產業促發展的共識和凝聚力。
讓茶藝術文化成為促進茶產業發展的軟實力。自2017年以來,縣總工會聯合團縣委、縣婦聯舉辦紫陽職工茶文化培訓班,講授茶藝實操及茶藝舞臺劇創作,為愛茶人士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倡導健康飲品方式方法,培養了一大批懂茶、愛茶、宣傳茶的職工隊伍。
讓茶產業和旅游“聯姻”,打造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縣建立了12個“茶事勞動競技、勞動就業培訓手工茶實訓、游客手工制茶體驗”三合一實訓競賽基地。同時,讓茶農走上舞臺,在每年一屆的“春之茶”文化旅游節上開展采茶、制茶技藝大賽,以此促進游客對紫陽茶的了解和消費。
紫陽因茶而名、因茶而興、因茶而富,名副其實。目前,全縣開發茶葉綠、紅、黑、白、調五大類40多個品種,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2023年,全縣茶葉產量突破1.2萬余噸,綜合產值超過65億元。(本報全媒體記者 田永剛 楊志勇)
記者手記
當得知紫陽縣總工會在機關只有5名編制人員、3名聘用人員的情況下,圍繞全縣產業發展大局,發揮工會組織優勢,創新思路,合力聚力,多措并舉,以亮眼成績擦亮了工會品牌時,令人切實感受到小單位也可以干大事,更可以大有作為。同時,讓人看到了他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主動擔當,敢于擔當,善于擔當,能夠擔當。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