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的高樓、蜿蜒的河流、熱鬧的街道、穿行其中的軌道……這是記者近日在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一院)何金學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3 D 眼鏡看到的西安地鐵8 號線三維場景。像這樣的場景都是該工作室成員用創新成果軟件制作的。
鐵一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武瑞宏說:“我們的創新成果相當大一部分是在這個工作室實現的。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等成本,提升了勘察設計綜合效率。”
何金學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 0 1 4年,現有成員3 2 人,以創新創效服務企業為宗旨,以鐵路、地鐵等軌道交通工程的勘察設計為主要服務對象。記者注意到,該工作室堅持“六個有”,即有創新帶頭人,有創新團隊,有創新場地、經費和設備,有創新工作制度和機制,有攻關項目和目標,有創新成果,全力發揮創新平臺作用。
2 0 1 8 年,該工作室承擔了某鐵路復測項目,為了提高鐵路的通行能力,要對1 1 0 0 多公里線路進行電氣化改造。傳統的方法是派出大量人員分段上線進行測量,由于該鐵路運能飽和,留給復測隊員上線測量的時間很短,且鐵路通過地區屬于高寒特殊困難區域,傳統模式很難完成復測。“我們采用雙頭軌道機車搭載三維激光掃描儀獲取線路數據,再利用創新技術、專業軟件在室內完成各項工作,一個月內就完成了傳統方式至少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工作室成員何小飛說。
該工作室3 5 歲以下的青年骨干占比7 5 %以上,既有長期從事科技創新和技術專長的中年骨干,也有入院時間不長的研究生,他們在創新中擔當主角。
2 0 1 4 年,該工作室承擔了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8 1 公里超長輸水隧道的測量設計及施工測量精度控制分析工作。隧道橫穿秦嶺山脈,其中有段2 7 公里長的隧道全部在地下,最大埋深達2 0 0 0 米,兼具高地溫、高地應力、地質構造復雜等特征,工程實施難度非常大。為了獲取準確數據,工作室團隊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精密貫通測量方案,圓滿完成了任務,填補了行業空白。
2 0 1 6 -2 0 2 0 年,何金學勞模創新工作室取得了各類專利3 5 項,累計獲得各類獎勵6 0 余項,多項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鐵路、公路、地鐵等建設中,創造經濟價值3 0 0 0 余萬元。先后被命名為火車頭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國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陜西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本報記者 趙院剛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