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市總工會信訪室先后接待數起上訪者反映,單位解聘、辭退他們一不給書面通知,二不給經濟補償,一句話就叫走人。
例一:西安某公司于1998年8月聘用胡某到單位干計件工作,雙方簽訂了10年期勞動合同。由于工作表現較好,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今年8月,單位口頭通知解聘他,不給經濟補償,胡本人提出質疑和領導理論。領導答復說:“因你是農民工,就不能給經濟補償”。無奈中胡某上訪到市總工會,經信訪工作人員多方調解,最終單位向胡某支付了6000多元經濟補償。
例二:西安某高校清潔工查某,1985年經人介紹到該校做清潔工,雙方每一年簽訂一次勞動合同,直到2000年,該校的后勤服務部門改制為社會化管理,更名為后勤服務有限公司,領取了獨立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查某在該公司仍為清潔工,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2007年9月,單位指派班長口頭通知查某被辭退,并限期移交工具及工作服叫走人。查某為此多次找該校領導及辦公室負責人,協商按政策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未果,直到同年10月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委以超時效為由不予受理。之后查某起訴到碑林區法院,經開庭審理仍以超時效駁回。查某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后經法官主持給予調解,校方給予查某5000元的經濟補償,了結了這場勞動糾紛爭議。
例三:西安市蓮湖區某小學勤雜工劉某,1983年經人介紹到該小學擔任燒鍋爐、傳達、清潔工等,工作了24個年頭,未簽訂過勞動合同。2007年9月,單位口頭通知他被辭退,不給任何經濟補償。為此,他多次和校長交談,答復是:“你是臨時工不存在給經濟補償”。劉某遂到主管上級上訪。經局長批示:“要求小學按政策規定給予補償”。但小學領導仍堅持不給。無奈之下申請勞動仲裁進入法律訴訟渠道,依法討要公道。<評析>
《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各用人單位為了精減用工,規避法律規定的經濟負擔。裁減人員并不違反法律,是無可厚非的。但依據勞辦發[1996]215號《關于臨時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問題的請示》的復函,第一條規定:《勞動法》實施后,所有用人單位與職工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在用人單位各類職工享有的權利是一樣的,因此,過去意義上相對于正式工而言的臨時工已經不復存在,用人單位在臨時性崗位上用工,可以在勞動合同期限上有所區別。
《勞動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并依據勞部發[1994]481號文件第五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依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準發給經濟補償金。
又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司法解釋(二)法釋[2006]6號第一條(二)因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產生的爭議,用人單位不能證明勞動者收到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書面通知時間的,勞動者主張權利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
綜上法律法規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雖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已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用人單位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提前天30日以書面通知,并按規定給予經濟補償,以免勞動爭議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