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大陆普通话自拍,久热香蕉在线视频免费自,亚洲se在线播放,国产片香蕉国产成人免费看

陜西工人報官方網站 | 陜工網首頁 手機站 今天是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陜工網(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工會 > 地市工會 工人文工團往事 (之六) “我們沒有辜負文工團的培養”
2024-07-08 10:39:34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分享到:
  字體:【

  1999年夏,工人文工團部分成員及家屬在一起。

  1960年底,省總工會接收了市工人文工團,將其改名為省總工會工人文工團。同年,文工團得到了全國總工會話劇團創作的一個好劇本《比翼雙飛》。

  這個以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為題材的劇目,得到全國總工會的大力支持,并特派全總話劇團導演來西安,幫易名不久的省總工會工人文工團排演,這部戲在全總支持下很快就登上了舞臺。

  巡演中,工人反響強烈,尤其工人家屬,她們為求得自身解放,解脫家庭的羈絆,想要自力更生,像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了“加工生產服務小組”。工會干部對這部劇產生的效應贊嘆不已:“工人文工團的演出,比作幾次報告的效果不知道要強多少倍,一場演出全解決了。”

  胡雨珠稱,當年演出這部劇時盛況空前,短時間內上演了百余場,演員連軸轉成了家常便飯,但大家都樂此不疲,因為大家心里都知道,這是為一線工人演的戲,只要工人喜歡,再苦再累都算不了什么。

  其實,每次演出大家都比較辛苦。胡雨珠坦言,當年,只有工人文工團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大多是下基層演出,而且每場演出的臺前臺后演員們都肩負著多重角色,不光要演,還要裝車、卸車、裝臺、卸臺。

  1960年,文工團又招收了一批新同志。“新鮮血液”的到來,帶著一股青年人的朝氣,個個都想盡快一展身手。排演獨幕歌劇《三月三》時,新團員都你爭我趕、生龍活虎,連樂隊演奏質量都大大提高。

  這臺晚會巡演了近三個月,一次,適逢冬日,又是露天演出,氣溫降到了零下10攝氏度左右。大雪紛飛中,演員馬載鈞、張永春、劉志強等在臺上仍身著夏裝,盡管冷得鼻涕流到嘴邊都凍成了冰凌,他們仍認真表演。臺下觀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都說這樣的演員在文藝界都很少見到。

  次年,工人文工團又排演了海政文工團創作的著名民族歌劇《紅珊瑚》。在初排告一段落時,聽說上海歌劇院已上演了該劇,團里決定組織主要人員赴上海觀摩。在導演楊文穎、秘書王啟光帶領下,七八名同志趕赴上海觀摩學習。

  觀摩結束回到西安后,他們又對該劇進行了再加工。在五四劇院演出時,可謂門庭若市,一票難求。為滿足西安本地工人需要,一連演了數十場。

  由于該劇場面大、需要的演員人數多,于是工人文工團全員出動,連專業曲藝演員鄒永學、文工團司機劉漢英也都樂呵呵地跑龍套。舞臺美術隊、樂隊隊員只要能抽出身,全都上來當群眾演員。當年,演員與樂隊、舞臺美術互相配合,相互幫忙,這樣的團隊凝聚力和協作精神也是工人文工團的又一大亮點。

  當時,演珊妹的主要演員劉燕已身懷六甲,因無人能頂替她的角色,她硬是堅持演出。在最后一場“珊妹跳海”的戲中,大家都提心吊膽,生怕劉燕一跳胎兒會出事……“那會大家都一門心思搞好每一場演出,從來沒有考慮過個人得失……”胡雨珠如是說。

  正當工人文工團的演出進行得如火如荼時,省總工會一道“全體下鄉去大荔縣勞動”的命令,所有的演出立即擱置,全體人員開赴大荔。

  大家從麥苗返青到夏收,再到秋種和秋收,一直住在農民家里,和農民一起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青黃不接時,大家吃葛根粉、挖野菜充饑。下鄉勞動的幾個月時間里,有的女同志因營養不良出現了腹脹、閉經、浮腫……此情此景,同志們難免出現思想波動。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省總工會主席劉文蔚前往大荔縣看望慰問廣大勞動者。

  胡雨珠記得很清楚,當時省總領導慰問時接近傍晚時分,天氣炎熱,蚊蟲很多,在麥場里召開大會時,劉文蔚也和大家一樣,不時用蒲扇驅趕蚊蟲。也許是他看到大家的勞動場景和生活窘境,不久便將工人文工團撤回西安。

  從大荔縣返回后,文工團大部分同志前往陜南演出,留下部分同志參與由焦斌、王啟光執筆創作的歌劇《汽笛長鳴》。該劇描寫了解放前國民黨反動派撤退逃跑時,西安大華紗廠、西安電廠工人護廠的真實故事。為了演好這個劇目,大家分組去了大華紗廠、國棉一廠、西北申新紗廠采風,只等陜南演出的大隊人馬回來后便投入排練。

  就在此時,工人文工團的體制又發生了變化,省總工會決定撤銷文工團,與省樂團合并。

  得知這一消息后,整個工人文工團有人歡喜有人憂。有的同志認為工人文工團小型多樣的演出形式已不適合形勢需要,業務也難以提高,早就該轉向專業團體。而更多同志則慨嘆這么多年的努力與歷練,好不容易建成的工人文工團說撤銷就撤銷了,著實可惜……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就這樣,這些工人文工團的演員,有的調到學校任教、有的調到工人俱樂部、工廠等地工作,大部分同志則合并到省樂團。1963年,省樂團、延安歌舞團又合并到省歌舞劇院。

  說起這些往事,現年85歲的胡雨珠老人一再慨嘆,工人文工團的同志們在省市總工會的領導下,歷經千辛萬苦、風風雨雨,為廣大工人階級創造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安添磚加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們只思貢獻、不圖索取的精神,理應受到社會的認可。”胡雨珠說。

  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工人文工團的演員,都是十幾歲就參加了工作,當初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學歷,可后來大多數獲得了高級職稱。憑什么呢?

  胡雨珠一語道破:因為他們很早就認識到自己才學疏淺,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意識,他們深知“文學是一切藝術的基礎”,便努力閱讀各種文學書籍,還包括音樂、戲劇、舞蹈等方面的書籍。沒有老師給他們上課,他們把“課桌”放在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們寫日記、心得體會、個人回憶錄……不放過任何歷練自己的機會,也在歷練中不斷成長。像我們的采訪對象胡雨珠就是如此,她的第一愛好就是讀書、聽音樂,她一直堅信“老師”在書本里,如今85歲了每天還堅持閱讀。

  她在工人文工團解散后調到省樂團,由于天生嗓音條件不好,主動要求到樂團資料室工作,管理唱片、樂譜、圖書,從內心深處要求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資料管理員。

  改革開放初期,北京、上海的音樂家來到大學舉辦音樂講座,培養青年學子的音樂修養。胡雨珠也大膽走進了西安的10所大學、銅川等地的工人文化宮開展音樂欣賞講座。每次講座前,她都認真撰寫講稿,還請省樂團的專家審查指導。

  后來,胡雨珠又有意識地走進幼兒園,免費為幼兒開設了音樂欣賞和口語課,教案全部由她編排設計,加上她與生俱來的表演天賦,很受小朋友的歡迎。

  上世紀80年代初,工人文工團部分同志合影。

  上世紀80年代,胡雨珠輔導過的一個5歲女孩獲得了“全國兒童講故事比賽”一等獎。這更加激勵了胡雨珠,她相繼撰寫了6部共24集的音樂欣賞和口語培訓電視專題片。這些專題片先后在央視一套大風車欄目及陜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播出,還獲得了中國教育電視臺1996年度一等獎。在她80歲前后,還到社區義務開辦了10期兒童語言班,為孩子們講授她專為幼兒量身打造的語言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都親切地稱她為“福奶奶”。

  胡雨珠說:“我的成長都是工人文工團一專多能的方針和藝術實踐培養出來的。”每每想到當年和自己一起奮斗過的演員們,還有那些并肩戰斗過的哥哥姐姐,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甚至還有很多位已經去世……老人含著淚珠說:“工人文工團的這些故事,我必須講出來,希望更多的人記得他們……只有在有生之年,為人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才會在回顧一生的時候,不辜負工人文工團的培養,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完)

  本報記者 蘭增干 劉詩萌 劉妍言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

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陜公網安備61010402000820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站圖文若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