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從1951年西安市文藝工作團籌建,到1952年成立西安市總工會文藝工作隊,再到1955年省總工會文工團與西安市總工會文工團合并,成立西安市工人文工團。1959年改名為省工人文工團,1962年解散。工人文工團短暫的歷程停留在當年火熱的演出歲月中……
為了記錄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本報記者在整理已故工人文工團演員兼秘書王啟光早期所寫回憶錄的基礎上,獨家采訪了當年16名成員中年齡最小的胡雨珠老人,真實還原這段難忘的歲月,追述這段有意義的故事。
一九五一年,西安市文藝工作團(工人文工團前身)的六名少先隊員和輔導員。
青年時期的胡雨珠。
2024年3月28日下午,在西安市崇業路某小區的一棟單元房里,半開的窗外竹影婆娑,陣陣微風夾雜著各種花香從窗戶飄進來,沁人心脾……85歲的胡雨珠老人端坐在書桌旁,盡管滿頭白發,但依然精神矍鑠,向記者回憶當年她和老哥哥老姐姐們在工人文工團的點滴往事,說到激動處,老人每每潸然淚下……
“這張照片是1999年7月拍攝的,也是我60歲生日時留下的珍貴瞬間。你看看我們當年工人文工團的16個小演員,他們都成了老人了,沒想到再一別(20年后)好多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拿著這張她留存不多的彩色合影,胡雨珠眼眶里再次噙滿淚珠。
斗轉星移,當年風華正茂的小演員們歷經歲月磨礪,走過多少難忘的演出歲月,雖說步步艱辛,但說起收獲,胡雨珠仍對當年的演出如數家珍。她一再表示,他們在西安各個工地為工人演出的同時,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更見證了大西安建設的步伐。
胡雨珠說,當年的工人文工團有別于其他的文藝團體,彼此演出對象、演出形式都不一樣。當然,大家都是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工農兵服務。但他們工人文工團和當年的西工團、市話劇院、省人藝等演出團體相比較,工人文工團都是下基層演出,而其他團基本都有自己固定的劇場。再就是其他團也會下鄉下廠演出,他們工人文工團一年則要演出200場左右,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基建工地。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追溯到1951年——
當年,在西安市文教局朱茂青、劉尚達兩位局領導倡導下,籌建西安市文藝工作團(工人文工團前身)。當時報名者約百人,經過篩選,30余人入選,團址設在西安市尚勤路的一個四合院內,條件十分簡陋。小院里有男女兩間大宿舍,面積僅有20至30平方米,每間宿舍要睡十幾個人,大家只能打通鋪。雖然條件很差,但大家的革命熱情非常高。胡雨珠坦言,解放了,參加革命了,且是自己非常向往的文藝工作,大家都感到無比自豪與光榮,一門心思要把工作干好、把技藝學精。
胡雨珠老人回憶,她是全團年齡最小的,因此大家都親切地稱她“小胡”。當時全團就擠在尚勤路的這個四合院里,女生宿舍一個床鋪緊挨一個床鋪,洗漱用具一律塞在床板下面,衣服則塞到枕套里當枕頭。
在這個院子里,大家朝夕相處,早晨吹哨子起床,穿衣、洗漱、梳頭在一起,上課、吃飯在一起,晚上睡覺仍在一起。這樣的集體生活,大家很快就習慣了,只是冬天夜里要出來到院子上廁所,由于天氣寒冷,女生都不方便出門,只能拿洗腳盆當便盆,第二天再硬著頭皮端著盆經過男生宿舍去廁所倒掉,這個過程每次都很尷尬。
最搞笑的還是身上生虱子,男同志尤甚,冬日陽光下,大家成排坐在院中,用開水燙、用手擠、用笤帚掃,場面蔚為壯觀……時間久了,大家習慣了這樣除虱子場面,誰也不笑話誰。
胡雨珠說,那個年代雖然條件艱苦,但每天的伙食還不錯。不過她最擔心吃面條,因為炊事員會把煮好的面條撈在一個大盆里,抬出來后大家一哄而上,搶著用那根很長的公筷撈面。她經常擠不進去,勉強擠進去,又拿不住那根又粗又長的筷子,半天都挑不到自己碗里,所以每次吃面條就犯熬煎。
每天的學習緊張有序,大家也都認真努力。清晨只要聽見哨子響就趕快起床,半小時后開始扭秧歌,然后練聲、唱歌。早餐后,由張引老師講五線譜基本樂理、練耳視唱課。張引老師是團里唯一的專職音樂老師,外請的老師下午來教表演課和二胡、管樂等樂器技法,晚上則由團里的黃會計講文化課。
很快,樂器分配下來了,男生多是管樂、大提琴等,給女生分配了小提琴、二胡等。拿到樂器大家愛不釋手,一有空就練習。團里培養的方向就是一專多能,每人既能掌握一種樂器,又能演戲、唱歌、跳舞。
1951年9月7日,西安市文藝工作團成立大會在西京招待所舉行。市長方仲如,副市長張鋒伯,市文教局朱茂青、劉尚達等參加。市文聯主席田益榮、詩人柯仲平等致詞,場面相當隆重。演員們經過短時間的學習,還排練了一組節目,有話劇《一家人》、小歌劇《夫妻識字》以及舞蹈、獨唱、器樂合奏等,在市府禮堂向市領導進行匯報演出。
胡雨珠回憶說,那會兒她年齡最小,也是第一次登臺亮相,稀里糊涂倒也不緊張,只記得參加完大合唱,她們幾個女生換上用“蘇聯大花布”做的大裙子,跳了一曲《土豆舞》。她還和關良城表演了雙人舞蹈《童戲》,主要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兩個小孩放鞭炮的喜慶場面。胡雨珠先出場,“那時當演員第一次上舞臺,心里美滋滋的,根本就不知道怯場是啥感覺,尤其是聽到掌聲響起來的時候,還蠻高興的。太單純了,真是個瓜女子!”胡雨珠慨嘆道。
有人不害怕,但也有緊張的,當時有兩位演員因忘詞“演砸了”,他們感到無地自容。副市長張鋒伯卻高聲道:“沒關系,凡事開頭難,慢慢就會好的。”領導的安慰,給了大家很大鼓舞。
1992年冬,胡雨珠(左一)和王啟光夫婦在一起。
有一次,胡雨珠和大家一起去沙井村演出,去的時候連演出器材帶人拉了幾輛騾馬(膠輪)車。演出回來時只剩了兩輛車,演員一律步行返回。從沙井村步行到尚勤路,等于把當時的西安走了個從西南到東北的對角線。胡雨珠說,這是他們人生記憶里走得最長的一次路,也是一次鍛煉,大家渴盼著有更多上舞臺表演的機會。
然而,好景不長,1952年元旦過后,西安市文藝工作團首任團長趙莉莎突然向大家宣布:文藝工作團的建制,經市領導研究,決定撤銷。
大家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剛剛成立才半年時間,怎么說撤銷就撤銷了呢?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胡雨珠老人回憶道,為啥要撤銷?因為當時的西安市只有幾十萬人口,卻存在著三個文工團:從延安來的西北文工團、省軍區文工團,還有他們所在的市文藝工作團,再加上西北黨校文工室、西北藝專都肩負著演出任務,為了減輕國家負擔,必須撤銷,上級要求在一個月內務必處理完善后工作。
就這樣,原西安市文藝工作團團長趙莉莎、秘書馬平治調入市總工會。其他成員還在等待中,不知道將被分配到哪兒去……
(未完待續)
本報記者 蘭增干劉詩萌 劉妍言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