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向成長的發生,能為人們注入生長力,這就是它的魅力。”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校長高巧玲將學校教育的核心定位于心靈成長,在10多年的堅持中不斷完善,形成了基于“心靈在線”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走心”的教育更健康
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是一所新成立的學校,面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以及年輕教師群體,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如何做“靈魂的塑造者”,成了高巧玲思考的首要問題。
學校把辦學理念定位為“關注心靈成長,潤育一顆中國心”,通過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挖掘延安紅色文化基因,建構育人新模式。學校開設了包括“心智成長”“潤心沙龍”“智慧父母”等在內的校本課程與活動,形成了基于“心靈在線”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體系和“潤心教育”育人體系,不僅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提供了現實路徑。
據高巧玲介紹,學校系統開發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心靈在線”,通過編寫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手冊,設置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社會適應、生涯規劃、生命教育等主題,同時不定期面向不同學段學生開展心理測評,系統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借助“潤心記憶”全面采集學生的心理檔案信息,構建系統的心理檔案;將課程實施時間延至課后,空間輻射到家庭,主體擴展到家長群體……
新生在首次入校時,學校通過“心靈自畫像”與“家庭畫”對他們進行繪畫測驗,發現他們可能存在沖動、暴力、躁動等傾向,經進一步評估和走訪形成每個學生的心理檔案后,學校心理教師便一對一開展個案輔導、放在群體中進行專項團體輔導、聯合班主任在主題班會中進行教育引導。同時,這樣的“心靈自畫像”讓學校為班級建設提供了基礎,不同特質的學生陽光分班,形成積極的同伴互助和心理影響。
走進學生心里,“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讓更多學生心智健康地走向未來。
“潤心”的成長更有力
為了更好實現“潤心”教育,學校在空間設計上同樣用心,利用“心源樓”整層樓宇打造學生心靈成長的資源室,設置藝術治療區、感統訓練區、團體輔導區、個案咨詢區、虛擬體驗區、放松宣泄區等,形成多元性、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教育基地建設布局,從而充分讓“空間賦能”。
高巧玲表示,學校從學生、家長、教師三個層面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和團隊建設與個體輔助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不僅讓“空間賦能”,而且要為教師和家長賦能,通過建立云端心理平臺,讓學生、家長、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有環境、有機會、有氛圍進行情緒宣泄和情感傾訴,實現線上線下有效銜接、校內校外立體交互、家校社多元互補的智慧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學校還面向家長開展“智慧父母”公益大講堂,面向教師每周舉辦一期“潤心沙龍”培訓課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張老師是一名將要退休的老教師,但依然主動學習,成了學校師生的“知心姐姐”。她說:“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不僅喚醒了我的心靈,也提升了我感受幸福的能力。”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的改變也很大。學生王力的母親參與“心靈在線”后,從“雞飛狗跳”式的親子相處模式逐漸轉變為“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四年級學生劉銘的家長接受“智慧父母”學習后,開始改變“虎媽”式教育方式,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潤心”的教育力量,正在從校內研究與建設擴展到更多學校的推廣和實踐。新區第二小學先后與延安10余所學校及省內外10余所學校建立友好結盟幫扶關系,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聯合教研、送教送培、教學研討等活動,為萬余名孩子穿上心靈“防護服”,促進學生心智共成長。□韓世文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