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去年畢業于渭南市職業中專計算機專業的侯光華,現供職于北京西陸網絡公司,擔任中層技術骨干。他每月幾千元的收入不僅為自己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還承擔了弟弟上大學的所有費用。住在渭南農村父母的生活條件也因為他的就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我省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一批像侯光華一樣沒走進大學校門的農村娃經過職業教育的培訓找到了工作,同時也帶動全家脫了貧。
近幾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和轉移就業問題日益突出。目前我省勞動力1400萬。其中16—45周歲的富余農村勞動力有759萬,而接受過培訓的勞動力僅有25.9萬,僅占勞動力總數的1.8%。富余勞動力接受職業培訓愿望迫切。
日前,記者從省職業教育服務中心獲悉,經過幾年的摸索,我省已形成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積極配合的勞務培訓工作機制。各級農業部門主抓培訓對象的組織工作,摸清現有勞動力的底子,動員農村勞動力踴躍參加培訓;教育部門主抓職業技能的培訓,按照先培訓、后輸出的原則,開展各種培訓;勞動部門主抓勞務輸出,建立“陜西省職業教育就業服務中心”、“陜西省職業教育法律維權服務中心”,以幫助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這樣的分工合作避免了各個部門的重復工作和相互觀望。我省2003年共培訓結業235萬名學員,勞務輸出228.9萬人,創經濟收入90萬元,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使培訓后的勞動力更好地就業,我省職教系統針對市場需求,市場需要什么技術就開設什么專業,并與東部不少省份的學校和企業開展“訂單”教育。上海龍工集團有限公司與陜西渭南職業中專數控和機械專業進行“訂單”培養。該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黃先生告訴記者:“這所學校針對公司的情況注重對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經常到工廠實習,動手能力強,畢業即可上崗。另外這所學校90%以上都是農村學生,肯吃苦,也踏實,非常適合一線的工作。工作后一名工人的月工資在2500元左右,相信這樣的收入也可以給他們帶來比較富裕和穩定的生活。”除了這樣的校企合作外,我省也和東部一些學校實行聯辦,采取“2+1”、“1.5+1.5”(即在本省學習2年或一年半后,到東部協議學校學習一年或一年半)等學制,以增加學生在東部學習和就業的機會。 ■本報記者 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