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白橋,還有蜿蜒的站臺、長長的火車......
30多年前,王紫清、唐繼澤、羅小平三個小伙一起來到紫陽,被這里美景所吸引。每天巡查線路、確保安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們漸漸走進了畫里,也變成了畫里的風景。
30年后,他們不再年輕。而大山無言,人亦有情。他們的故事是青春也是歷史,美麗的“風景”仍在繼續,等你來讀……
當兵:就當好兵
1982年,王紫清、唐繼澤、羅小平三人,懷揣對軍旅生涯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來到天山腳下,成為一名光榮的邊防兵。
“我們仨年齡相同,都是高中學歷,又來自同一縣城,在火車上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快人快語的唐繼澤很快打開了“話匣子”。
集訓結束,三人分在了同一個團。“當時,我們就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干,干出成績。”王紫清說。
很快,當兵第二年,三人你追我趕,相繼當上班長、副班長。羅小平還在全師計算盤技術比武上獲了獎。
“我們約定,一塊進步,一個不能落下。”每月難得的2天休假,三人總是聚在一起學習、練兵。
臨近退伍,他們同時入了黨。
入路:哪里需要去哪里
1986年,退伍后,三人作為復轉軍人一起分到了安康電務段——紫陽信號領工區。整個領工區不到40人,9個站9個工區,每個工區3、4名職工。
襄渝鐵路有著“空中鐵路”和“地下長廊”之稱。紫陽信號領工區管轄9個站,說是在家門口,除了紫陽,任何一個小站想要回家都不容易。
唐繼澤清楚地記得,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在鋼軌上打眼,塞釘線單補雙。羅小平算了一筆賬:3個人負責2個站、大約5公里;塞釘線12米釘一根,每根1.5斤,還要抬著打孔機。“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連飯都不想吃。”
90年代初,小站的條件非常艱苦。每有列車停靠,大伙會不由自主涌上站臺,從熙熙攘攘的車廂里感受一下那久違的熱鬧繁華。
信號設備又稱“鐵路的神經”,面對密如蛛網般的線路,特別遇到設備疑難雜癥,三人有些手足無措。而三人誰也不認輸,工作之余紛紛捧起業務書來,每日跟在師傅身后,問長問短。業務和經驗就這樣一點點厚實起來。
而他們也逐漸收起青澀和稚氣,變成襄渝線上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哪里搬,三人被打散、分到不同的工區。
兩年后,羅小平第一個當上了工區工長。唐繼澤受到表彰獎勵、王紫清成為段職工代表……大家雖然很少見面,但相互的聯系一直沒中斷。
搶險:一刻不曾停息
時代如列車隆隆向前,不曾有半點停歇。他們在陜南的青山綠水間,養護設備、確保安全,讓列車速度從最初的時速30、40公里每小時至現在的時速100公里。
而期間,一次搶險,使他們有了短暫相聚、終生難忘。
2010年7月18日,紫陽-向陽間山體滑坡,泥石流順著磨石溝大橋涌入一側隧道。
“自己從隧道另一側進入,一路小跑,隧道內來回10公里,第一時間接通了上下行區間電話,把情況傳了出去,為搶險爭取到更多時間。”等到王紫清把電話接通后,才感到腳底板鉆心地痛,脫了鞋才發現腳底早已磨出了血泡。
下午5點多,雨水裹挾著山石,形成巨大泥石流,漫上鐵道線,很快沒過膝蓋。遠在另一個工區前來增援的羅小平背著一捆被履線,冒著摔倒的危險,沖向隧道,短短200多米走了半個多小時。排查設備、確定位置、處置險情、一刻不曾歇息。
而唐繼澤是第二天到的。看到橋上的信號電纜已經掉落,二話沒說,爬到溝底,用一根麻繩捆住,一名職工在橋上拉,一點點艱難的復位。
這次搶險因為苦、因為累,更因為心里急,顯得短暫而漫長,但是大伙勁擰成一股繩、取得了最后勝利。事后,他們一起受到段上表彰。
心愿:多帶幾個好徒弟
時光荏苒,隨著鐵路技術進步,沿線半道小站逐步撤銷。到2018年,原先9個工區只剩下紫陽一個工區。因為工作需要,分開33年后,三人又聚在了一起,仿佛當年的場景重現。
“駐站最重要的要有責任心,漏報任何一列車,都可能造成不安全問題”羅小平說,雖然兩個老伙計年齡大了,但是對工作的認真如初。平時,王紫清駐站、唐繼澤防護、羅小平作業,三個人就是一個電務最小作業單元。
每年春節期間,王紫清都要把當年剛來的小年輕帶回家里吃一頓飯,感受“家”的溫暖。這個習慣已經保持多年。
“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帶幾個徒弟,把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傳下去。”去年全段一次性招聘6名干部,紫陽工區正、副工長同時聘干,成為一段佳話;今年,紫陽工區一名大學生走上了管理崗位。就在4月份,王紫清退休了。原來的三人行,老伙計們只剩下兩人。
盛夏的紫陽,漫山蔥綠。就在幾天前,退了休的王紫清又來了一趟工區。三個老伙計相約在河邊栽下幾棵桃樹、垂柳。
“今年年底,我們仨都退休了,就讓這些樹替我們守在這里,看著我們的鐵路事業、看著我們的年輕人一天天更好!”王紫清看看遠處的大山、線路和站房,那是他看了三十多年的風景畫,依然滿是不舍。(孫靖琳 王云奎 張文龍 王旭倫)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