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大陆普通话自拍,久热香蕉在线视频免费自,亚洲se在线播放,国产片香蕉国产成人免费看

陜西工人報官方網站 | 陜工網首頁 手機站 今天是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陜工網(029-87344649)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工 > 職場故事 今天,我們記錄自己
2023-11-08 15:12:35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分享到:
  字體:【

編者按

今天是2023年11月8日,又到一年記者節。嘿,我的同行,此時此刻,你在采訪現場,還是在采訪的路上?

是在企業車間,報道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場面?是深入田間地頭,反映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是在鐵路建設隧道,和工人一起經歷巖爆?還是在危險中艱辛前行,默默守望正義……

捕捉生活氣息、記錄百態人生,與時代同行、為歷史注腳,詮釋公義、捍衛真理,在追求真相的路上,記者從未缺席。

在第24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本報推出《今天,我們記錄自己》專題,展示本報8位最美記者、編輯的工作風采,也將祝福送給所有的新聞人,并以此致敬我們共同的信仰與堅守。

 

 

在路上,記者才是記者

兩年的記者經歷,讓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身處記者這個崗位,我時常融入在感動和溫暖中,更給了我廣泛了解社會、理解記者這個職業的機會。

當記者的這兩年是艱辛的。兩年里,我深入一線,走進田間地頭,走進工廠社區,走進新聞一線,經歷過風吹日曬的奔波,也不乏深夜里的奮筆疾書,雖然身心俱疲,但每當稿件創作完成時,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歡愉。

當記者的這兩年又是甜蜜的。因為記者每天面對的都是新鮮的人和事,在一次次采訪中,我觸摸到人性的溫暖,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煙火人生,這也是作為一個記錄者最幸福的事情。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文章發表后,采訪時的所有疲倦和勞累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欣喜和感動,那份甜蜜無以言表。

當記者的這兩年,我一直在路上,在工作的路上,在學習的路上,也在積淀成長的路上。慢慢地,我從一個內向不善與人交流的人,變得能主動與陌生人溝通;從對新聞稿件抓耳撓腮到熟悉各類新聞體裁,我也與這份職業一同成長進步著。

兩年的采訪經歷,也讓我知道記者這份職業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容易和光鮮。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話:記者,從來不是一個名詞,是“記著”看見的故事,是“記著”抵達的現場,是“記著”傾聽的故事。

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說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仍然適用于身處當下的我們。

在這個信息已變得觸手可及的媒體時代里,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我依然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郝佳偉

 

記錄變化  捕捉精彩

我是記者,我是鮮康。

到今天,我已在報社工作了八年零三個月。三秦大地時時處處都有堅守一線的勞動者,也無時無刻不發生著溫暖的故事,于我而言,對每一位堅守一線崗位的勞動者最好的致敬,就是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他們。

重新翻閱了一下入職以來拍攝的所有新聞攝影作品和文字稿件,23萬余張照片、千余篇文字稿件。從第一次采訪時與被采訪者面面相覷的尷尬,到現在靈活自如地問答;從剛開始時稿件被要求重寫時的羞愧,到現在得心應手地寫稿……這一路,布滿了坎坷和荊棘,凝結了辛酸和汗水。

記者的工作并非總是順利,有時會面臨危險,有時會遭遇阻撓,有時會受到誤解。但不可退縮,不能放棄,要用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贏得讀者的尊重和信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新聞工作者的勇氣和決心。

疫情三年,有勞動者堅守的地方就有我的身影;

攀爬百米塔吊,遇到一松手便會一命嗚呼的驚險;

走進殯儀館,為逝者記錄最后妝容時的膽怯;

拍攝焊工,眼睛被閃到整夜流淚未眠的痛苦;

3000多米海拔的秦巴山巔,對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默默付出者的崇敬;

制作的視頻被央視記者看到后,緊急整理素材最終在新聞聯播播發的喜悅;

……

每一次采訪都有不同收獲。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體從業者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卷”的職業。我們要學習各類新媒體技術,我也將把自己打磨成寫得了文章、拍得了照片、做得了視頻的新媒體人,創作出更多更準確更有力量的新聞作品。

在以后的記者生涯,希望大家看到我名字的時候,更多的是我和新聞一同出現在報紙上,而我,一直和新聞在路上。

我是鮮康,我是記者。□鮮康

 

學勞模精神  講三工故事

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個蓋著遮灰布的老式電視機,這就是一位全國勞動模范的客廳,這位勞模就是曾經與趙夢桃齊名的共產黨員林秀英。

2019年7月,報社策劃了一個《講述勞模故事》的采訪活動,我有幸采訪到了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林秀英。采訪全國勞模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所以拍攝前特別緊張和激動。當我和同事扛著攝像機進入林秀英家里,看到她平易近人的笑容,我瞬間輕松了許多。

在采訪過程中,聽了她的故事之后,我理解了什么是勞模精神。

1938年,林秀英出生于西安市戶縣一個農民家庭,1952年7月,當時只有14歲的林秀英為了能吃飽飯,報名當上了織布工人。林秀英一心撲在工作上,爭分奪秒為國家生產布匹。1975年,林秀英調往省總工會工作,但她依然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到國棉四廠參加義務勞動,不管刮風下雨,就這樣堅持了19年。她時時告誡自己:“我永遠是新中國的紡織女兒,紡織工人和勞模的本色不能變!”

我在后期剪輯時候,需要重復地看,但每一次看,都會被她的故事感動。

在新媒體工作的這五年時間里,我有幸采訪了很多像林秀英一樣的勞動模范,在他們的故事里,我對勞模精神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原來勞模并不是做了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績。

作為一名工會媒體的記者,我們在報道這些勞模的同時,難道不應該學習他們身上“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嗎?

作為一名青年視頻記者,我將繼續用鏡頭記錄時代發展、傳遞工會聲音、展示職工風采。我將繼續肩扛責任與擔當,勇做新時代新聞戰線上的奮斗者。□王靜

 

青春無悔  樂此不疲

我常常在想,記者是什么?有人說,記者是份體面的工作,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從業3年了,我一直努力在尋找一個確切的答案。

人們常說記者就意味著與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終堅信記者這個職業是精彩的。因為你在讀懂別人的時候,也在檢閱和豐富自己,許多時候,你采訪的對象,就是你奮進的動力。

在新聞路上奮力跋涉的過程中,我收獲了果實也倍添了自信;3年的采寫歷練,我學會了用心與被訪者溝通,用眼去觀察,用文字去記錄,用頭腦去思考;成熟的心態和對新聞導向準確把握的能力,讓我為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而倍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覺新聞記者不好當。一位前輩曾對我說:“這一行做得越久,經驗越豐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與頂峰的差距。對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時為了用一個詞來準確地形容想表述的內涵,卻要絞盡腦汁想半天;有時候,一個新聞事件,本來用一個很恰當的角度去采寫效果會很好,而經驗豐富的你卻偏偏在策劃時無法想到,以至于對寫出來的稿件不滿意而懊惱。”

我喜歡這份職業,只因為對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在當記者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也是個經歷過故事的人了,有了些許歲月積淀的智慧和能量,似乎已經帶有了某種領略人生百態的滄桑感,然而,當我以記者的身份開始接近我不了解的生活時,我發現對人生這個大課題,還真是了解得太少。這些不斷獲取的新知識開始重新構建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記者這個職業讓我對世界越來越糊涂,也越來越清醒。

記者是青春無悔,記者是樂此不疲,因為心中始終懷有一份對新聞事業最虔誠的熱愛,所以我愿做那個最能沖鋒的新聞戰士。□謝明靜

 

當專家更要做雜家

屈指算來,從1997年從事新聞工作至今,我在這條路上已經跋涉了26年,在陜工報也整整10年了。

這10年間,當記者5年,做編輯5年。我始終覺得,自己還是編輯部的一名新兵。記得當時到編輯部時,正值辦公樓裝修和報紙籌備改日報。我見證了報社發展改革階段的兩個極其重大的事件。當然,報社的發展也催生了我的進步,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沉下身子做事。

負責三版編輯工作時,成功策劃了勞動教育大家談等活動。2020年負責一版編輯后,感覺責任更大,任務更艱巨,容不得半點馬虎,期間也吃過不認真的虧,教訓深刻……編輯工作在幕后,沒有了外出采訪時的榮光,就要默默無聞、踏踏實實,樂為他人做嫁衣。

2022年改日報以來,我時刻提醒自己,一版編輯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還得有過硬的政治素養,要在工會新聞工作中不斷歷練自己。

有幸連續參與采訪陜西工會兩次換屆大會,對我是磨礪也是錘煉,既當編輯又干記者,既編一版也代編過其他所有的版面,把自己錘煉成“全能編輯”。

5年編輯工作崗位的歷練,我也練就了一雙慧眼。有人戲謔說編輯是“裱糊匠”,其實不然,編輯不能只做簡單的復制粘貼,而要對每篇稿件反復通讀,不僅“瞻前”還要“顧后”,否則修改的稿件就會前言不搭后語。

干編輯工作,每天緊張有序、每天都是大考,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我看來,陜工報的編輯最起碼是工運理論方面的專家,熟悉工會工作,在編校實踐中才能得心應手。另外還得是雜家,擁有廣博的知識,對各個領域的各種學問,都得有所涉獵,略知一二肯定不夠,起碼要略知二三。要做好這兩個“家”,我要走的路還很長。□蘭增干

 

永葆內心那份光和熱

物換星移幾度秋,在我從業的第17年,再次迎來記者節。鄒韜奮說:“作為編輯,我只是為讀者服務,一生樂此不疲。”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工作準則,記在心間,付諸行動,永遠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

從大學畢業進入報社跟著各位前輩學習,到轉身成為別人口中的魯老師,時間那么短又那么長。因為,這17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做一名新聞工作者。然而,為了這個轉身,我用6205天努力奔跑,奔向新聞現場,奔向公平正義,奔向與職工利益相關的每一篇稿件、每一個版面。

堅持你所相信的,相信你所堅持的,別再問老記者“你還有新聞理想嗎”,也別告訴年輕實習生“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我們的這個行當,絕不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否則憑什么擁有自己的節日?去前方、沉下去,去響應人們的呼喚,去關心人間的悲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用汪國真的這句話來形容新聞工作者這個職業,最是恰當。

從業以來,無論是曾經的維權部記者,還是現在的二版編輯,每一個新聞現場我認真采訪,每一個報紙版面我用心編輯。我用女性獨有的細膩和堅韌,關注讀者需求,采寫稿件幾百篇,編輯版面千余個。維權職工送來錦旗時的感謝,言猶在耳;面對受訪單位發來的律師函,不曾退縮;字斟句酌修改每一篇稿件,絕不懈怠;針對熱點絞盡腦汁做好策劃,樂此不疲;凌晨5點版面結束下班,無怨無悔……服務“三工”、貼近企業、貼近職工,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回首過往,既有兩次獲得陜西新聞獎時的喜悅,更有工作沒有盡善盡美的遺憾,以及因忙碌無法陪伴孩子的愧疚,但我將永葆內心的那份光和熱,緊握著手中的筆,一直走下去,一直寫下去。□魯靜

 

在青春的賽道上奔跑

今年過得特別快,轉眼又至11月8日,這是我的第二個記者節,也是入行編輯的第二年。

從上大學學習新聞專業到現在從事新聞工作,這條路走著走著,同伴越來越少,而我堅定地選擇了留下來。為什么想從事新聞工作?每天能遇到新的問題、新的人、新的故事,通常還需要在短時間內接觸新領域,迅速抓住重點和關鍵……這種“新鮮”的體驗是記者、編輯這份職業能夠提供的。

回憶起剛來報社的情景,第一次在電腦上完成組版時的雀躍,第一次加班到第二天清晨的疲憊,第一次因為不細心出現錯誤的自責……這些第一次,和那些瑣碎到被忽略的細節,都是我成長的印記。

相比于鏡頭前和深入一線的記者,編輯的“熱情”體現在白天報紙的版面上,工作職責要求我們呈現出驚艷且準確的標題、流暢且生動的行文,這些的背后正是無數個深夜不眠、挖空心思修改一個標題更是日常。看著記者的稿件,有時也在想,如果我去采訪能做出什么樣的報道,有時編輯靈感就這樣迸發了。

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載體、一種表現形式,內容才是關鍵。在網絡信息時代,紙墨的濃香漸漸飄散,但我始終認為,一份報紙能為讀者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情感陪伴。

“如果青春有底色,那一定是奮斗。”2022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本報頭版推出“無奮斗不青春”專題報道,呈現了青年一代勞模工匠的勞動風采。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要向先進典型學習,錘煉“四力”,在青春賽道上奮力奔跑。若要問作為編輯,什么是我堅守下去的動力?那就是再過幾個小時,讀者能閱讀到報紙,我很欣慰;讀者能從報紙中獲取信息,我很自豪。□郭雪婷

 

做個正能量的新聞人

2018年,我走入陜西工人報社,成為一名新媒體編輯。

在這個生活方式因互聯網的發展而不斷變革的時代,五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新媒體編輯作為網絡新聞資訊的發布者和把關人所肩負的重要職責。當今社會不缺新聞,但什么樣的信息才能在“眾聲喧嘩”中化解分歧、凝聚共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主動篩選出那些有益于社會主流價值構建的信息,守望理想信仰、守護文明底線、傳遞社會正能量,這就是新媒體編輯的職責與使命。

仍然記得2020年新冠暴發之初,我和同事們居家不停工,日夜不停地采寫編發有關疫情權威信息、抗疫進展成效、一線感人事跡等新聞報道,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堅守官方媒體在這場宣傳戰役中的主陣地。

那段時間盡管工作量幾倍于平時,經常天還沒亮時就開始編發新聞,得以喘息時才發覺已日上三竿,雖然辛苦但卻時常被身邊同事堅守新聞工作一線、勇敢“逆行”的事跡感動和激勵,這是我對媒體社會責任的最深切體驗,也讓我對新聞編輯職責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無論媒體技術如何變化,社會永遠需要全面、權威的信息和深入、理性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意味著我們身處輿論宣傳前沿的新媒體編輯要具備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的擔當精神,旗幟鮮明地傳播主流聲音,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把自己鍛造成政治素質過硬、熟諳網絡傳播規律、業務精良作風過硬的新聞工作者。□胡睿琳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

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站圖文若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