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長石油集團氣田公司采氣一廠延氣2采氣大隊,大家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上:“有困難,找馮楠。”作為采氣大隊生產組組長,馮楠始終堅守一線,為企業和職工解決各種問題。
“馮楠是生產的核心‘大腦’,在他的帶領下,采氣大隊產量連年遞增,年交氣量連續7年穩產10億立方米以上。他也多次榮獲采氣一廠先進工作者、業務能手、生產標兵等稱號。”7月3日,延氣2采氣大隊隊長申彥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22年,延長石油集團授予馮楠“埋頭苦干好員工”稱號。
馮楠父親是一位戰斗英雄,曾榮立一等戰功,退役后成為一名石油工人。父親的言傳身教,為幼時的馮楠種下埋頭苦干的種子。
2018年,一個零下20℃的夜晚,大雪紛飛。此時正值民生保供關鍵時分,7號集氣站內氣井因極寒天氣,輸氣管線遭遇嚴重凍堵。
凌晨4時,馮楠一邊致電調度中心重新分配氣井產量,全力保障總外輸和管網壓力的正常穩定,一邊迅速穿上棉襖,帶上工具、熱水壺,驅車前往出事井場。
然而,鋪天蓋地的降雪讓車輛深陷困境。馮楠堅定地說:“四個輪子解決不了的事,還有兩條腿呢。”說完便扛起工具,只身邁入茫茫雪夜中。他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前行,唯有一個信念:盡快抵達井場,解決難題。那一抹孤獨而堅定的紅色身影,在刺骨的風雪之夜顯得格外耀眼。
抵達井場后,看到管線外部已被一層厚厚的霜冰包裹,確定外輸彎頭被冰堵,馮楠搓了搓凍得近乎失去知覺的雙手,看了看霜冰包裹的管線,小心翼翼地從懷中掏出暖水壺,舍不得喝一口熱水,而是將壺中珍貴的熱水一點點澆在霜冰上……6時,氣井管線終于成功復產。
2022年冬季,全省天然氣供應陷入困境,生產壓力如泰山壓頂般襲來。
采氣一廠緊急啟動天然氣增產措施,馮楠作為“三崗”示范,開啟“5+2”工作模式,不僅主動挑起最艱巨的生產任務,還積極與下游單位展開緊密協調,竭盡全力保供。
然而,極端低溫雨雪天氣使省內氣象低溫紀錄被不斷刷新。就在馮楠全身心投入這場戰斗時,家中傳來妻女住院的消息,他本人也發著高燒。身心的雙重煎熬,讓馮楠仿佛置身于煉獄之中。但他深知,此刻絕不能倒下。面對民生保供的緊張局面,他咬緊牙關,穿好防護服毅然決然和工友們一起沖進深山。
在極度嚴寒天氣,他憑借頑強意志徒步往返井場20余次,行程近200公里。在井場處理棘手問題30余項,打通冰雪封堵道路87條,不僅成功保障了全井區331口氣井的正常生產,還實現增產氣約200萬立方米。
“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創新。”這是馮楠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勇挑大梁,牽頭攻克了一道道生產難題。
面對變徑管線積液無法清管的棘手困境,他與技術骨干協同展開技術攻關。經過一個多月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發明了“傘式海綿球”。作業中,馮楠身先士卒,鉆進狹窄逼仄的球筒,成功完成首例小變大變徑通球,解決了困擾已久的難題,實現年度增產氣約150萬立方米。
2022年初,面對老井區設備陳舊老化、人員嚴重短缺和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馮楠深入調研市場發展趨勢,在大隊黨政工指導下成立創新團隊,精心編制了《采氣大隊智能化氣田改造方案》。針對老井區信息化程度低、能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他提出在現有設備基礎上構建一套專業領先的自動化、信息化軟件平臺,并融合實時數據、自動化、信息化等前沿技術,成功解決了諸多關鍵難題,實現節支約1350萬元,提高經濟效益約730萬元/年。
針對井口輸氣不暢,馮楠精心研究出井間互聯工藝,并推廣應用到35個井場,增產氣約300萬立方米/年;針對交接計量區過濾器濾芯更換頻繁難題,研制出可重復利用的鋼制濾芯,節支約45萬元/年;針對產能下降后的停產放噴,研究出壓縮機串聯排水技術,有效避免了停產放噴,年節氣約50萬立方米,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在2024年的裝置檢修中,他多次深入現場研究,創造性提出“實物預置法”,編制《裝置檢修方案》,將原停產9天檢修工期縮短至6.5天,并實現了檢修期間氣井的輪休復產,成功超產氣約1660萬立方米,為“百億攻堅年”作出了積極貢獻。□本報記者 胡建宏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