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鐵路局發布行業標準公告,對《鐵路旅客車站設計規范》TB 10100-2018(簡稱《規范》)進行局部修訂,進一步規范鐵路旅客車站規劃建設。其中,新版《規范》對男、女廁位比例和數量的要求作出修改,規定男女廁位比例應為1:2。
這一針對火車站男女廁位比例的調整甫一公布,便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不少網友認為此舉積極回應了公共場所性別需求差異的“老大難”問題。此前,舊版《規范》規定,廁位數宜按最高聚集人數或高峰小時發送量2個/100人確定,男女人數比例應按1:1、廁位按1:1.5確定。新版《規范》則更為細化,規定了候車區(廳、室)內廁位數(不含站位)宜根據最高聚集人數按每百人2.5個計算確定,男廁位(不含站位)與女廁位比例應為1:2,男廁位(不含站位)數量不應少于3個,女廁位數量不應少于4個。
極目新聞評論文章指出,日常生活中,公共場所女廁所不夠用,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演出場館、商場,尤其是鐵路旅客車站這樣人流量較大的地方,經常可以見到男廁暢通無阻,女廁大排長龍的場景。女性由于生理結構和使用習慣的不同,對廁位的需求往往高于男性,但是以往公共場所的設計規劃往往對這一點預計不足,并未充分考慮這一性別差異,導致女廁位數量不足,所以排隊現象頻發。
這種情況,不僅給女性乘客帶來了不便,還可能給乘客帶來心理壓力,甚至健康隱患。比如,女性旅客可能會因為擔心錯過列車而減少飲水,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同時也影響了公共場所的整體服務體驗和運行效率。
文章稱,新版《規范》的實施,至少在客運火車站這一重要場景中,將有效緩解這一問題。通過調整男女廁位比例,確保女廁位數量充足,可以大大減少女性乘客的等待時間,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環境,提升她們的出行體驗。同時,這也體現了對女性權益的關注和尊重,是推動性別平等和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重要一步。
正觀黃河評論文章也指出公共場所女性如廁難是多年來存在的問題。
文章還提到,不僅是公共場所女廁位緊張的問題,現實生活中,女性訴求被埋沒、女性權益被忽視的情況也很普遍。卡羅琳·克里亞多·佩雷斯在其作品《看不見的女性》中,提出“性別數據缺口”的概念——辦公室空調標準溫度、鋼琴標準鍵盤的設計、汽車碰撞測試的假人設計等,都以男性為標準。可以說,女性被忽視的現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客運火車站女廁位調整的一小步,就是社會文明的一大步。未來,希望能在更多領域,發現并填補‘女性數據缺口’,關注并滿足她們的實際需求與期待,幫助更多女性更好地生活。讓女性權益保障取得實質進展,每一份推動力量都不可或缺。”文章最后強調。
近年來,關于公共場所男、女廁位比例設置的相關規范,除了各地依據當地實際對公廁設計標準作出要求外,住建部也曾予以明確相關規范。比如,住建部2016年發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就要求“人流集中的場所,女廁位與男廁位(含小便占位)的比例不應小于2:1”,持續提高女廁位占比,并對相關細節同步作出安排。
文章指出,此番鐵路部門的相關安排,其實是對住建部等方面相關要求的貫徹落實,并對相關工作作出補充。從該消息引發的討論程度看,公眾顯然對這一舉措持“熱烈歡迎”態度。因此,也期待各地火車站能夠積極落實鐵路部門這一要求,進一步做好火車站男女廁位數量和比例調整等工作。
事實上,“女廁所排長隊”的話題近年來頻頻登上互聯網社交平臺熱搜榜,這也反映出“公共場所女性如廁難”問題長期未能得到解決。
2022年3月,《瞭望東方周刊》曾刊文指出,早在2012年,女廁排隊問題曾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近十年來,在全國、地方兩會上,也常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此提出建議。有多位受訪對象對本刊記者表示,商場、餐廳等場所女廁排隊五六分鐘較為常見,在節假日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有受訪對象還曾排隊將近20分鐘。
文章稱,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統計,女性如廁所花時間是男性的2.3倍。也有多項研究表明,根據女性如廁頻率、方式和時間特點,加之部分女性還要照顧幼兒,女廁位需求2-3倍于男廁位。另外,還有一些社會性因素。重慶市第一至三屆人大代表張華義曾分析,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年代,女性較少參與家庭和社區外的社會活動,公廁設計很少考慮女性特殊需求,女廁的供需矛盾也尚未凸顯,隨著女性更多地進入到城市公共空間,問題便浮現出來。(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