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主播成為新職業,老年助浴員得到“官方認證”,碳排放管理員的職責被進一步細分……近日,三部門正式發布19個新職業和28個新工種信息,引發廣泛關注。
近年來,一批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新職業不斷涌現。《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到2025年,預計人才需求超3000萬。今年“上新”的這批新職業有哪些特征?對相關從業者來說意味著什么?什么樣的職業能“入編”新職業?
網絡主播等19個新職業被國家認定
何謂新職業?
所謂新職業,是指在經濟社會中已經存在,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具有獨立從業技能,但暫時未收錄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職業。
1999年,國家首部職業分類大典頒布,其中共收錄了1838個職業。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大眾創業創新,社會上涌現出許多新業態,亟待在國家層面上予以認可規范,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應運而生。
陪診師大飛為患者細心說明藥的用法用量。人民網記者任妍攝
近年來,為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職業分類體系,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不斷有新職業“入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
自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建立完善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實施職業分類動態調整以來,此后每年發布1至2批新職業信息。從2019年到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發布5批共74個新職業,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農業經理人、社群健康助理員、健康照護師等等。
此次職業“上新”,新在何處?
據介紹,這次發布的19個新職業,半數以上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如緊跟前沿技術的“數”“智”職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等;數字經濟孕育的全新崗位:網絡主播、用戶增長運營師等。
綠色,是新職業的一大“標簽”。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標注的綠色職業已有134個,占職業總數的8%。這一批“入編”的新職業,不少源于經濟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新需要,如脫胎于傳統產業的氫基直接還原煉鐵工、滿足新興產業發展的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電能質量管理員等。
此外,生活服務類職業持續完善。職業“上新”,見證著社會發展的新活力。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口腔衛生技師、滑雪巡救員等新職業,生活服務體驗員、老年助浴員、休閑露營地管家等新工種,都反映了人們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變化。
網絡主播首次“入編”
值得注意的是,在19個最新認定的新職業中,頗受關注的網絡主播也位列其中。
網絡主播指基于互聯網,以直播、實時交流互動、上傳音視頻節目等形式發聲、出鏡,提供網絡表演、視聽信息服務的人員。在我國,網絡主播群體數量龐大,《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網短視頻賬號總數達15.5億個,職業主播數量已達1508萬人。這表明,網絡主播正式成為新職業,體現了國家職業分類的客觀性原則,是對現實的一種順應。
主播在北京大興善萱農場,與農場主何艷瑋一起直播助農售賣西瓜。圖源:中青報
以往,公眾往往將從事網絡主播或直播帶貨視為“不務正業”,帶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見,如今,網絡主播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立,標志著這一職業得到了國家的正式認可和規范。
這不僅為網絡主播們帶來了職業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能享受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有關政策待遇,以及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相關政策。對其他職業從業者來說也同樣如此。
如何才能“入編”新職業?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介紹:“我們認定的新職業,不是新出現也不是新創設的,是指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但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的職業。”
據介紹,一個新的職業能否入選大典,需有關機構和單位申報建議,再進行層層篩選,經過專家評審論證、書面征求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意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等環節,對這個職業的社會性、技術性、穩定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自2018年啟動新職業征集工作以來,各方面申報的新職業數量逐年增多。2022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已收錄168個新職業。
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向社會正式發布了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19個新職業和汽配銷售經理人等28個新工種信息,并調整變更了11個職業(工種)信息。
不斷涌現出的新職業,折射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滿足著生產和生活的新需要,也給勞動者帶來更多就業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院長周廣肅認為,新職業為我們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了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導更多人加入新職業,也將幫助勞動者獲得更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要支持新職業規范健康發展,為穩就業、惠民生提供更多助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海報新聞編輯 俞春紅 實習生 劉明婕 綜合新華網、央視網、人民網、北京商報等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