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7月31日,在巴黎奧運會跳水比賽女子雙人十米臺決賽中,中國隊組合全紅嬋、陳芋汐奪得金牌,幫助中國隊實現該項目七連冠。這是中國跳水隊在本屆奧運會上的第三枚金牌,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的第七枚金牌。
跳水項目,許多人是從小看到大,看中國選手在空中優美的翻騰和轉體動作,以及驚為天人的“水花消失術”,堪稱視覺上的一大享受。
對于大多數人,評判一個跳水動作的完美程度的關鍵點之一,恐怕就是看水花大小吧。
每當看到跳水運動員能將水花壓得非常小時,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驚呼。
不過,一石都能激起千層浪,而一整個人入水居然能做到幾乎沒有水花,其中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奧秘?
水花是怎么形成的
眾所周知,當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以一定初速度落入黏滯系數較小的液體時,就會在液體表面濺起水花。
由于物體具有質量和速度,在與液體接觸時就會對液面造成沖擊。若液體的流動性較好(即黏滯系數低,比如自來水),就會在受到沖擊時向周圍運動,從而在四周濺起水花,隨后又為了填補物體落下后在中間形成的空洞而回流,在中間相撞形成又一波水花。
而如果液體的流動性較差(即黏滯系數高,比如蜂蜜),即使受到較大的沖擊,液面也不易發生形變,從而不易濺起水花。
△從高空落下的蜂蜜沒有濺起蜜花
很顯然,跳水運動員所面對的泳池,里面的水必然都是黏滯系數低的液體。而且人體的質量以及從高臺跳下后具有的速度都不是一個小數字。
水面在如此大的沖擊力下卻可以只濺起一點點水花,這必然是運動員掌握了入水時的動作要領。下面,讓我們把視角切換到運動員入水前畫面上。
壓水花的標準入水姿勢分析
通過觀察比賽的慢鏡頭回放以及跳水過程中拍攝的照片,不難發現,能將水花壓得很小的運動員,入水前的動作幾乎都具有如下特點:
我們知道跳水入水時,最先接觸水面的部位是手,如果雙手入水時能很好地壓住水花,同時將后續入水的身體部位收緊,就能很好地集中力量而不產生額外的水花。
如此看來,入水前雙手的形態對產生水花的大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也發現,不管最后能否壓住水花,幾乎所有運動員都在使用這樣“抓手平掌”的手勢,這種手勢是有什么獨到之處嗎?
其實歷史上,曾經還出現過另外三種手勢。第一種是自1975年起,我國跳水運動員開始練習“壓水花”技術時采用的手勢:兩手相距約10cm,手掌上翻,五指伸直張開,掌心對水。
由于入水時沖擊力大,手型難以保持,而且雙手分開降低了整個人體的流線型效果,所以壓水花效果并不理想。
后來出現了兩手拇指相扣,其余四指彎曲或伸直的手勢。這樣降低了入水時所帶來的沖擊,且增加了整個人體的流線型效果,在壓水花效果上有了增強。
“抓手平掌”則是發展至今使用得最普遍的入水姿勢,其動作要領是:兩手相握,其中一手五指并攏伸直,另一只手握在背部,五指緊扣,手掌上翻,腕關節背屈90°,掌心對水。
這種手勢從表觀上看,進一步減少了手掌與水的接觸面積,能更大程度地減小沖擊力。
但是,如果想讓接觸面積小,應該讓兩手合并指尖向下入水。為什么這種姿勢沒有出現過呢?
入水姿勢的物理分析
你可能想不到,現有的“壓水花”技術是最初在練習“冰棍式”跳水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的。
“冰棍式”跳水是雙腳最先入水,訓練時運動員被要求雙腳呈繃直狀入水,這樣雖然可以有效減少水對人體的沖擊,但水花很大。
腳尖一直繃直固然很累,偶爾松懈一下沒有繃直腳尖,卻發現勾腳入水水花反而變小了。于是這樣勾腳的技術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抓手平掌”。
那為何勾腳入水就能比繃腳入水更能壓住水花呢?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了。
01
建立模型
人體入水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固體沖擊液體的過程,由于固體和液體本身復雜的性質,這將是一個多因素耦合的復雜模型。
但由于我們的著眼點是人體與水面剛發生接觸和碰撞的階段,所以我們可以忽略部分不重要的因素,同時將人視為剛體、將水視為理想流體,以此簡化模型。
02
楔形剛體撞擊水面
當運動員雙臂上舉,雙手合掌呈尖銳狀姿勢入水時,可等價于一個楔形剛體的尖端撞擊水面(如下圖所示)。
當發生碰撞時,與剛體接觸的水會受到斜向下的力,從而沿此方向運動。
但我們也知道,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變大,所以這部分斜向下運動的水會因為受到深處液體更大的壓力,轉而向壓力較小的淺處運動,最后沿著剛體側面的方向沖出水面,形成水花。
《跳水“壓水花”技術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中還通過有限元分析方法對該模型進行了模擬計算。結果表明:
楔形剛體的尖角越尖銳,激起的水花越高。
楔形剛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激起的水花越高。
03
方形剛體撞擊水面
如果考慮上述楔形剛體鈍化的極限情況(即完全沒有尖角的方形剛體),按照上述的結論,激起的水花是不是應該就是最低的呢?
確實如此。這是因為此時剛體對淺層液體的壓力垂直向下,而深層液體又對其有向上的壓力,被兩面夾擊的淺層液體只能沿著剛體的側面向上運動。
但由于剛體仍在向下運動,也帶動其周圍的液體向下運動,這多少阻礙了部分向上運動的液體,所以最后能沖出水面的水花就少了。
說到這里咱們不能忘記之前提到的接觸面積的因素,方形剛體入水時如果接觸面積過大,也會激起較大的水花。
所以跳水運動員入水前要將兩手疊放以減小接觸面積,并且將身體收緊,讓身體對水面的沖擊力集中在一小塊面積上。不然就會發生……
以上我們的討論是將人體視為了剛體,但在實際跳水的過程中,由于運動員需要進行翻騰或轉體的動作,在入水之前無法做到讓身體呈現一個豎直的狀態。
所以運動員除了要掌握好入水時壓水花的動作要領,還要精準把握起跳、空中動作、打開時機以及入水后如何控制其余身體部位垂直入水等等。
真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能站在奧運賽場上已是一份榮耀,中國隊的奧運健兒們,無論輸贏,你們都是最棒的!(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