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冬日的北京寒風凜冽。正月初二這天,正在家里過年的王文質被一陣咚咚的敲門聲驚醒,開門一看,來人是他工作的北京211廠廠長張子修。廠長說:“小王明天你跟我一起到陜西秦嶺大山里工作去”。王文質二話沒說第二天一早打起背包就踏上了西行的列車。走下火車再改汽車,一路上汽車過后揚起漫天的黃土,幾乎看不見人影,一排灰土平房像小小的土地廟。而這一切在王文質的眼里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這里對他來說已是第二次來了。1965年他曾代表組織來此慰問山里的建設者,當時這里連路都不通,異常荒涼。
誰知這一次王文質一走就和家人10年未見面,家人只知道他在陜西寶雞一個保密單位工作。
當時我國開始加強三線的建設。1965年,偏僻荒涼的秦嶺深溝迎來了第一批跋涉者。這年1月,我國七機部派發動機設計部、工廠和實驗站以及中建部等單位22人,來到了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進行實地踏勘。經過反復討論,確定了一條狹長的 “夾皮溝”作為067基地的建設地址。從此在嘉陵江之濱的這一條17公里的山溝里,拉開了建設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生產戰略大后方的序幕。
“夾皮溝”兩岸的田園風光格外秀美,但這里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道路不通、電燈不明、電話不靈,因水土原因造成的殘疾人在這里比比皆是。這里的農民大多數連汽車都沒有見過。由于封閉和自給自足,當地人對山外的世界知之甚少。當地老鄉第一次見到解放汽車時,竟嚇得往玉米地里鉆。隨車人員告訴他們汽車也是運輸工具后,習慣于牛車、馬車的老鄉為增加汽車的營養,曾主動抱來柴草 “喂”汽車。
1966年,基地根據中央精神:三線建設要搞工農結合和“三個帶動”的指示,基地的許多同志經常深入到鄉村,為老鄉講課,教老鄉唱歌,給老鄉看病,農忙時還派職工為老鄉割麥子。當地公社也先后劃撥出土地給基地的廠、所、站辦農場。后來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大家都把這個昔日的“夾皮溝”親切地改稱紅光溝。王文質所在的廠也隨之被稱為紅光機械廠。
從17公里道路到快速建成到 “201”洞按期建成投產,再到搶建亞洲實驗第一臺,紅光溝的職工、技術人員及建設者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吃了多少苦。當初用玉米桿和黃泥搭建的宿舍門前,有人寫下了這樣的對聯: “身居茅草胸懷祖國,腳踏荒山放眼世界”,橫批是: “樂在其中”。
1969年6月14日,是067基地全面建成投產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我國遠程火箭第一級發動機開始考臺試車。平日寂靜的紅光溝變得熱鬧起來,王文質和他的工友們也來到了現場。上午11時,廣播里傳來 “5、4、3、2、1,開車”的口令。緊接著,一聲驚天動地、震撼山岳的怒吼,只見一條巨大的蒼龍噴射出桔紅色的火舌,夾裹著白色的水汽直沖云霄。300秒后,轟鳴聲戛然而止。一時間山坡上寂靜的人群沸騰了,人們將手中的帽子、水壺、衣服拋上了天空。站在土坡上的王文質和許多工友一樣流下了激動的熱淚。這熱淚包含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這些年來他和基地同仁們一道共同走過艱難歲月所付出的回報,也包含著幾年來他無法照顧遠在千里之外的親人的內疚。
1976年北京通州老家遭水災,王文質家里的房屋被水沖走,愛人無奈之下將大兒子和二兒子寄托在孩子的姥姥家里,拿
著一封王文質寫給家里的信,帶
著小兒子到陜西寶雞來尋找王文
質。愛人一連在寶雞找了兩天,
都未找到王文質的單位。第三天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從龍口車
站 (現稱鳳州車站)乘汽車來到
了基地。由于當時基地是一個保
密單位,對外的通信地址是陜西
省寶雞152信箱。為了嚴守保密
制度,王文質就連平日給家里去
信時,只是問候家里的情況怎樣,
很簡短地說自己在這里的工作、
身體都很好,讓家里人放心而已,
工作上的事則只字不提。如今已
經73歲的王文質提起這一段,抑
制不住再次流下了淚水。
你可知道我國第一臺姿態控制發動機的雛形,就是誕生在紅光溝一個用廁所改造的實驗室里。1970年隨著大發動機研制人員不斷遷來 “三線”,發動機設計科研人員臨時改建的實驗間要騰出來。由于實驗任務緊迫,這個小組的科技人員就盯上了實驗室外邊一個廁所。他們以 “暫借”的方式改建了廁所,并將原來的簡易實驗設備經過改裝搬了進去, “廁所試驗室”就這樣開始了工作。這一試就是十多年。遠程火箭姿控發動機所有單機攻關試驗和預研性試驗,都是在這個 “廁所試驗室”完成的。
1980年、1981年和1990年,紅光溝里的067基地遭遇了三次特大洪水。科研生產全面癱瘓,上萬名職工、家屬被圍困。當時的“美國之音”廣播電臺驚呼:中國一個火箭基地從地球消失了。英勇無畏的基地職工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背糧隊出發了,有男有女還有老少,大家相互攙扶著,連成一排從河水中趟過去,鞋丟了身上沾滿了泥巴,人們顧不上這一切依然向前……
1991年,067基地開始由山溝里陸續遷往西安,王文質和家人也搬到了西安。如今在西安南郊,一個新型的航天城屹立在世人的面前。王文質說起他第一次進紅光溝到如今的這44個年頭,激動地從柜子里拿出了一個厚厚的用手寫的本子來。這個本子里記錄著紅光溝里廣大職工和科技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搞科研,以至于獻出生命的事跡。老人不停地翻動著紙頁,還不時拿出一張張照片,講到成功處激動不已,時而又眼圈濕潤。
王文質老人1997年退休,退休后的他喜愛上了剪紙藝術。這些年來老人一直關心著航天事業,他用剪紙的形式將紅光溝里艱苦創業,我國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由最初的艱難仿制,到自主研制我國 “第一心”,直到研制低溫高能、長征系列、載人航天飛太空等內容,一幅幅刻畫得栩栩如生。 本報記者郭玉軍
責任編輯:sxworker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