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寶橋積極推動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創建,持續深化“產改”,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能——
三秦工匠王英鋒(中)與工作室成員討論技改方案。(受訪者供圖)
5月27日,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機電工程分公司內,氣氛熱烈,中鐵寶橋電器數控技術示范教學培訓中心和中鐵寶橋韓治中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當日在這里正式揭牌。
韓治中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是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以來該公司成立的第11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產改’為我們搭建了大舞臺,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對我最大鞭策和鼓勵。我將竭盡所能,圍繞新質生產力,做好人才培養,投身科技攻關,為分公司產業轉型、產品升級作出應有貢獻。”近年來,韓治中已榮獲寶雞工匠等榮譽,且培養技師2名、高級工4名和中級工1名,他用27年的努力,為企業“開疆擴土”貢獻專業力量。
如今,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已成為中鐵寶橋集團發展的“助推器”、技術難題的“攻堅室”、創新成果的“轉化站”、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企業發展“加速器”
“四個國際首創”,刷新“六個橋梁之最”——日前,隨著高350米的常泰長江大橋“鉆石型”鋼塔拔地而起,這座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距離合龍僅剩“一步之遙”,世界最高鋼塔紀錄即將再次改寫。
“大橋建設的焊接工作,不僅要做到焊縫光滑,外觀好,內部沒有缺陷,更要保證焊得牢固。”常泰長江大橋的參建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鐵寶橋智能焊接班組長楊鴻濤回憶起參建工作,仍保持著一顆匠心。目前,全橋合龍在即,回到公司本部的楊鴻濤正在為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做準備,工作室也將于近日揭牌。
數次刷新橋梁建設紀錄,離不開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堅持創新驅動,持續開展鋼橋梁制造技術、設備和系統全面升級。在這其中,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緊抓項目建設、企業生產中的重點、難點,組織和引導工作室成員,在各自崗位和專業上開展各種類型的技術攻關活動,保證了重點項目的技術準備和生產急需。
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先后參與臨港大橋、瀘州二橋、甘肅陸港橋、烏江橋、渭河咸陽橋、帕德瑪伸縮器、60AT1-60kg/m異形軌跟端加長技術開發與應用、墊板制造工藝裝備優化、道岔鋼軌智能頂調及在線檢測關鍵技術研究、熱鍛成型鋼軌在線自動檢測技術開發與應用等多項重點工程生產制造任務,積極開展降低成本、節能減排、操作技能、重大科技項目技術攻關等經濟技術創新創效活動,攻克了一道道影響和制約生產的難關。
科技興企,人才強企。近年來,中鐵寶橋工會持續加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建設力度,最大限度實現工作室示范引領、集智創新、協同攻關、傳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近五年,工作室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技改技措項目463項,創造直接經濟價值達1000余萬元,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人才培養“孵化地”
從學徒到首席技師,從普通員工到全國勞模,王汝運憑借精湛技藝和不懈努力,先后參加了10余項國家重點橋梁工程建設,捧回20余項國內外大獎,參建工程總噸位超過50萬噸,被譽為“我國橋梁行業的一名大國工匠”。
“開展經濟技術工作突出‘群眾性’,才能有堅實的工作基礎;體現實用性,才能有創新的目標。”王汝運創新工作室正鍥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創新的種子灑向中鐵寶橋這片沃土,持續不斷地傳遞著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橋梁”“寶橋制造”,浸透著該公司每一位勞模先進和工作室成員的心血。
捧回科學技術一等獎的李軍平、5項國家專利獲得者張莉、28項職務專利授權的馮毅、三秦工匠王英鋒、中鐵工業勞模段方雷、中央企業技術能手韓治中等,一大批產業工人脫穎而出,中鐵寶橋讓產業工人由“工”變“匠”,通過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建設,讓產業發展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創新”。
“我們先后制定了《導師帶徒實施管理辦法》《技師活動小組實施辦法》《勞模(金牌)職工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勞模先進五年培育規劃》等10余項制度。”中鐵寶橋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劉軍介紹道。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好的環境,就像土壤之于種子,種子的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需要適宜生長的土壤。”劉軍說,我們先后投入100余萬用于工作室創建、成果獎勵、日常運行,每年投入職工各類培訓教育經費達300余萬,著力打造和培養一批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提供更多有利于個性化人才成長的“土壤”。
同時,工作室發揮人才“孵化器”作用,積極開展導師帶徒、“拜師學藝”傳幫帶活動,助力“種子徒弟”成長成才,真正形成一人帶一群、一群帶動一片的“頭雁效應”。
目前,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累計取得創新成果174項,其中,51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先后培養三秦工匠2人、陜西省首席技師2人、陜西省能工巧匠3人、陜西省技術能手42人,成為企業發展、夯實人才根基的一個重要“基地”。
助力生產“新引擎”
累計建造鋼橋梁1000余座,參建橋梁先后46次跨越長江、22次跨越黃河、24次跨越海島;累計生產各類道岔近30萬組,成功研發國內首組時速250公里客專道岔、350公里高速道岔、提速道岔、重載道岔、減振道岔等,保障國鐵五次大提速和我國順利邁入“高鐵時代”……
58年間,中鐵寶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跨江越海、不斷登攀突破的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奇跡”。
中鐵寶橋揚州公司智能制造車間,只需投入25至30名工人,一個車間就能實現每月5500至7500噸產能,勞動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中鐵寶橋鋼桁橋梁制造的綜合焊接自動化率高達93%,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0%、綜合運營成本降低15%。
隨著大量原創性技術和新型設備的廣泛應用,手工加工和簡單的機械設備逐漸被各類新型生產工具取代。在中鐵寶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新型設備的更新實現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輪驅動”,橋梁建設的未來正在人才集聚、科技進步的支持下,迸發出新質生產力的生機與活力。
“企業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離不開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劉軍對勞模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著清晰的認識,“要使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成為人才聚集與人才培養的有效平臺,成為實施發明創造、技術創新的重要陣地,為助力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適應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隊伍保障。”
近年來,中鐵寶橋以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切入點,廣泛開展各類勞動競賽、技術比武、合理化建議、“五小”等群眾性創新創效活動,特別是圍繞自主創新做好項目立項和科技攻關,積極探索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管理體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載體,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著力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構筑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底座。”中鐵寶橋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宗民說。
本報記者 鮮康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