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導航,車開到了一個叫二青王的村子,村口豎著一個用4個輪胎做成的造型標志,語音提示“目的地到了,導航結束”。我撥通“西咸作家走基層活動”組織者、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西咸新區作協主席王海先生的電話,王海先生說:“你在那兒先等一會兒,第一站結束后,下一站就到那兒。”由于路上堵車的緣故,我沒有趕上采風活動的第一站,就直奔到了第二個采風點。放下電話,心想,既然“大部隊”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過來,那就自己先轉轉看。
二清王村是西咸新區永樂鎮鐵孟村的三個自然村之一,一條街道分東西兩個小組。我從西組穿過來到東組最東頭,村東頭用4個輪胎做成的造型正處在丁字路口,一條南北村道由此穿過,村道以東就是大片農田,田野里的玉米一望無際,已到了出天花甩紅纓的成熟期,長勢喜人。憑我在農村生活過的經驗,這是一片好莊稼,不出意外的話,一個月后,定是個好收成。
我正看著綠油油的莊稼入神,忽聽后面有人說:“早飯吃了沒?到家里喝口稀飯么,嘗嘗咱的農家飯。”我回頭一看,是位大嫂,50多歲的樣子,正端著飯碗笑呵呵地看著我。我下意識地看了一眼表,九點半,正是關中農村吃早飯的檔口,我忙說“吃了吃了,謝謝謝謝!”“那到屋里喝口水吧!”我隨大嫂沒走幾步就到了她家。我的車正好停在她家門口。
一進門,大嫂指著正圍著茶幾吃飯的大哥說:“這是娃他爸。”還有一位圍著茶幾端著飯碗靠門口坐著的中年婦女,我想應該是大嫂家的鄰居吧。茶幾上擺著三盤菜,綠辣椒炒西紅柿(是我最愛吃的)、漿水菜、西葫蘆炒雞蛋,蝶子里放著6個蒸饃,旁邊還放著一罐自制的辣子醬。大哥大嫂一再讓我“操一口操一口”,我說肚子確實飽著,但聞到綠辣椒炒西紅柿的撲鼻香味兒,還是不由自主的咽了幾次口水。
“你是來搞調查的吧?”坐在門口的鄰居大嫂問。
“不是,我是來看看咱們村子的。”
“是來調研的。”大哥邊給我讓煙邊說。
“對,是來參觀學習的。”
大嫂倒了一杯茶遞給我說:“新來的這書記人好得很,沒一點架子,給大家辦實事兒。你看門口的這花墻就是人家給弄的……”我站在門口一看,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花墻,花墻里有花有菜,整個街道不僅綠化了,也整齊多了。她又指著斜對面的兩戶人家說:“你看那個羊圈,書記來了后,把羊圈靠鄰居家的那堵墻砌了,把對著街道的這堵墻拆了,改成了鐵網門……”大哥從門里出來指著路燈說:“書記想法子籌到了錢,把路兩邊的排水渠淤泥也清了,路拓寬了,路燈也裝了,街道一下子敞亮多了,晚上街道的人也多了……”鄰居大嫂端起飯碗站起來說:“這書記麻利得很,干活能下哈勢(關中話,即能撲下身子),打掃衛生比我們都干凈。誰家有困難,人家都想著給幫呢……”村民們的這些話越來越激起了我對這位新來村支書的好奇心。我問:“村委會在哪兒?”大嫂向西一指說:“就在你過來的時候那個有好多人正干活的地方,村委會正收拾(整修)呢!”我喝了口茶,便告辭駕車向村委會開去。
開了約百米,看見作家文源老師正和一位戴眼鏡的女士站在路邊聊天,便停下車。文源老師給我介紹說:“這是駐村第一書記,李書記。”我的腦海里頓時浮現出剛才鄉親們給我講述新來的村支書的一樁樁事情和她的模樣……
李書記名叫李宗萍,1米6的個頭,看上去很瘦弱,戴著眼鏡,一頭短發用紫色的發帶扎著,著白色的短袖、黑褲子、平底鞋,手里拿著一個本子。
我說:“這花墻、羊圈、路燈,都是你來給弄的?”
李書記笑著說:“都是些小事情。”
我說:“鄉親們可不這么看,都在夸你呢。”說話間,一位長者坐著輪椅,由一位阿姨推著走了過來。李書記忙打招呼:“叔、姨,今兒不熱,出來轉呢。”
輪椅停在了我們跟前,我問長者:“今年高壽?”
“80多了。”老人名叫趙志剛,初小文化,有三兒兩女。二兒子、小女兒、大女婿相繼離逝,三兒子過繼給了遠房親戚,大兒子倆口子靠在外打零工養家,平時家里就兩個老人。提起李書記,老人就說李書記看到他家的紗窗破了,自掏腰包購買紗窗,和村干部一起給他家更換紗窗的事,老人難掩內心的激動,把大拇指伸得高高的,揮舞著右手不停說:“沒見過這么好的干部,凈給大家弄實事,一到村里一天就忙個不停。五保戶姬忠紅家做飯的鍋漏電,她趕緊叫來電工更換了老化電線,為老人消除了安全隱患;朱三民突發腦溢血,在醫院搶救,她立即給申請救助金2000元,發動黨員和村干部一起捐了1200元……”正在家門口澆花的一位大媽聽到我們的談話,放下手中的水管跑過來說:“叔,你身體不好,你歇著,我來說。王文安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他爸癱瘓,他媽一直有病,他自己也一身病,在外打工,好不容易掙了幾個錢,卻一直要不回來,李書記知道后,給上面打報告,跑了好多次,幫著要回來2萬多元的工資;東組唐家的娃過生日,孩子爸媽離婚了,都在外地打工,李書記就專門跑去給娃買了生日蛋糕和禮物……”站在一旁的李宗萍說:“大媽,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你們說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聽著鄉親們爭先恐后地講述李書記的故事,看著眼前瘦小而淳樸的李宗萍,我的心里有著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感慨,如果黨員干部都這么干,老百姓的日子何愁不會越來越好!
李宗萍2023年7月被西咸新區發改商務局派到西咸新區北邊這個最偏遠的村子——鐵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據說這里曾是明朝駐軍供應兵器之地,當地百姓以打鐵為生,爐灰在鐵孟與二青王村之間堆積如山,至解放前還有明顯遺存。著名作家杜鵬程、小蘿卜頭的姐姐等曾在村里的農場住過,村委會就是由農場改建而成。李宗萍上任遇到的主要問題就是村委會辦公場地年久失修、集體經濟薄弱、村容村貌落后。她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她的帶動下,村委會辦公場地逐步修復了,“兩委會”組織運轉正常了,黨員作用發揮起來了,村規民約、美麗庭院、三務公開、人才培養等制度建立起來了,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開展起來了,村容村貌、村民的精氣神徹底改變了……
“你一心撲在鐵孟村,家里安穩不?”
李宗萍用右手捋了捋頭發說:“去年7月我剛到鐵孟村,愛人去援藏,婆婆突發腦溢血,先在武功住院又轉到西安,那時候我女兒也正在準備考研,我白天在鐵孟村工作,晚上要趕回西安照顧婆婆,天天這樣來來回回開車,椎間盤突出了。”說到這兒,李宗萍微微一笑說:“誰家能沒個事兒呢,好在家人們都很理解我、支持我!”
如何走出強村富民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是始終裝在李宗萍心中的大問題,她根據村里種田老把式多的實際,從改善傳統種植模式做起,制定了“鐵孟村糧食生產全程托管服務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統一良種、統一施肥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籽粒直收銷售,解決了村里老年人干不動、勞力不足、單打獨斗、土地荒蕪,這些不利于長遠發展的實際問題,探索出了集約化管理農業服務新路子。鐵孟村作為典型,參加了西咸新區農村集體經濟土地托管經驗交流。為有效推動土地流轉,實現村民利益最大化,李宗萍多次召開“板凳會”,給村民反復算賬,土地流轉的村民不僅每年每畝地可獲得800元租金,年底還可以參加二八分紅(集體為二村民為八)。為此,她個人還墊資5萬元。鄉親們看到了李書記為大伙兒謀長遠的真心真情真誠,參與土地流轉的熱情空前高漲。經過一年多的奮斗,鐵孟村在永樂鎮18個村(社區)年終考核中脫穎而出,由過去的落后渙散村一躍成為目標責任考核鄉村振興先進單位,成為西咸新區精神文明村。李宗萍說:“這才剛剛起步,爭取到2025年把鐵孟村打造成‘西咸新區城郊都市農業示范基地’。”
手機響了,那頭傳來了“采風大部隊”馬上就到的消息,我們便一起向村委會走去。我問李書記:“村口那4個輪胎的造型是啥意思?”她嘿嘿一笑說:“就是一個美好的祈愿吧,希望鐵孟村的發展能滾滾向前,358戶人家、1500多口人的日子越來越好!”(廉濤)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