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我的記憶長河中,始終有一段關于洋芋擦擦的記憶。
我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那是一個物資不是很豐富的年代。每當裊裊炊煙在家家戶戶窯頂升起,陜北主婦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只見她們把粗糲的玉米粒浸潤到大鐵鍋中,將灶內柴火燒得旺旺的,又將圓滾滾的洋芋擦成絲狀、拌上玉米面后,均勻撒在鐵鍋內的蒸篦上。在等待玉米粥和洋芋擦擦成熟的空隙,手腳麻利的主婦又趕緊從酸菜缸里撈出一大碗酸菜,再舀出一碗酸菜漿水。待洋芋擦擦出鍋,澆上漿水,撒點鹽,澆一點蒜水,既可當菜又可當飯。
每每飯點來臨,看著桌上的洋芋擦擦、一鍋玉米粥以及酸菜,我的心里便充滿了抗拒與無奈。那時的我總幻想能有一個白面饅頭或是一口鐵勺炒雞蛋吃——而非眼前這碗干巴巴的洋芋擦擦,不但口感粗糙,還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遠不及白面饅頭甜香。然而在幻想和現實之間,我終歸選擇現實,硬著頭皮一口一口地咽下去,心中充滿了對現實的無奈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既然無法改變當下,那就適應。我開始嘗試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洋芋擦擦。我學會了在品嘗時細細咀嚼,感受那份獨特的口感和味道;我學會了在饑餓時滿懷感激地享用它,因為它是我能夠繼續前行的力量源泉。
漸漸地,我對洋芋擦擦的感情由最初的抗拒轉變為接受,再到后來甚至生出了一絲難以割舍的眷戀。
隨著時代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洋芋擦擦不再是餐桌上的常客,只是偶爾客串一下。其制作方法不斷創新,只見主婦將那些圓潤飽滿的洋芋去皮、洗凈、擦絲,拌上適量的白面和調料輕輕攪拌,讓每一根洋芋絲都均勻地裹上面粉。接著便上鍋蒸制,滿窯彌漫的都是洋芋特有的香氣與面粉的香甜。
當熱氣騰騰的洋芋擦擦被端上桌時,澆上由醬油、醋、蒜蓉、蔥花和油辣子調成的蘸汁,配上西紅柿醬和切得碎碎的韭菜,還有那陜北的靈魂調味品——蔥草花炸成的油料。洋芋的軟糯、面粉的筋道以及調料的鮮美在口中交織碰撞,真是一道人間美味。
歲月流轉,洋芋擦擦不僅走進了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也走進了大飯店。除了傳統的蒸洋芋擦擦,還有雞蛋炒洋芋擦擦、火腿腸炒洋芋擦擦、面皮炒洋芋擦擦、洋蔥辣子炒洋芋擦擦……花樣繁多。洋芋擦擦演變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小吃,許多游客在游覽陜北這塊紅色的土地時,都會品嘗這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對于我們這一代陜北孩子來說,對洋芋擦擦的記憶如同一首悠長老歌,每當響起,總能喚起心中那難以割舍的溫情,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受那份簡單而純粹的美好。(單位:延長石油七里村采油廠)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