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蕾
上個月,得知要去榆林市參加《陜西工人報》的通訊員培訓,趕緊發消息給大學宿舍舍長:“我要去你的城市啦,你在不……”雖然很遺憾,她帶娃去旅游不能相見,但對于榆林這座城市,因為是舍長家鄉而變得格外親切和期待。
十年前剛上大學便認識舍長瀟瑤,土生土長的榆林人,但普通話標準到你完全聽不出陜北口音。可能因為母親是米脂人,她長得特別漂亮,算得上班花,中等個子,頭發烏黑,膚如凝脂,明眸皓齒,笑起來很燦爛,性格大方,幽默風趣。
那時候,對于榆林印象不深,只知道地處陜北,距離老家渭南很遠。認識舍長后,才知道榆林風沙很大,大到她養成了隨時關窗的習慣;那里冬天很冷,冷到她的被褥、衣服都是全宿舍最厚的;那里人很直爽活潑,她有啥說啥,沒那么多彎彎繞繞;那里比較富裕,舍長下課后不是在網購,就是在取快遞、退貨的路上;那里的民歌很好聽,她心情好時張口就來,還經常把流行歌和英文歌用陜北方言去唱,很有趣味;那里的碗饦很好吃,舍長屢次提到想帶給我們品嘗,但因為保質期短不方便運輸,只能憑空去想它的味道……
在大學四年和舍長的接觸中,我越來越了解榆林,聽懂了越來越多的榆林方言,比如“猴娃娃接”“害不哈”“你拉可來”。畢業后,我們先后見了兩次面,線上視頻了無數次,經常有一搭沒一搭地在小群里聊聊近況。舍長陸續給我寄過幾次榆林的大棗,個大、肉多、味美,但我覺得更甜蜜的是被朋友惦記的感覺。
在前往榆林的火車上,聽到有人在說方言,親切感撲面而來。培訓之余,便開始向舍長打聽榆林都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她如數家珍說了很多,我才發現榆林的文化底蘊如此深厚,我對它的了解只是九牛一毛。
培訓采風環節,在榆林工人文化宮有幸欣賞了“舞蹈世界”電視舞蹈展演錄制,參觀了榆林工運史館、職工書屋、惠工惠企服務中心等。這樣一個集多元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服務職工平臺使我流連。心心念念的陜北民歌博物館,用真人演唱、實景還原,讓人身臨其境,傾聽“黃土之聲”;現代化智慧煤礦曹家灘礦業里處處是新聞,引人不斷探尋新發現;氣勢恢宏的鎮北臺上的每一塊磚石,都將款貢城的歷史滄桑訴說;峭拔雄偉的紅石峽中,摩崖石刻、無數墨寶,使我追古懷遠……我還有幸踏足榆林市圖書館、“上海三聯書店”,在書海泛舟,來一場心靈之旅;夜游榆林老街,在“六樓騎街”間感受古城慢生活。
遺憾因為腸胃炎的緣故,沒那么多精力去打卡更多地方,也只品嘗了羊肉面,帶走了些碗饦、子州果餡、鎮川干爐,但我已經開始計劃下一次的駝城之旅。
返程途中,收到舍長消息說正在返回榆林的路上,笑著回復“陰差陽錯,下次再會啦”。畢業十年,期待下一次來到你的城市,說上一句“好久不見”。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