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大陆普通话自拍,久热香蕉在线视频免费自,亚洲se在线播放,国产片香蕉国产成人免费看

陜西工人報官方網站 | 陜工網首頁 手機站 今天是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陜工網(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學 消失的永寧村
2024-08-13 10:47:50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分享到:
  字體:【

沿西安友誼路東行,穿過南稍門十字再前行數百米,右拐進永寧路,就到了永寧村。不過,如今的永寧村早已消失,永寧路也許是它留給后世為數不多的印記。永寧路兩側早已是高樓林立,店鋪相連,難覓村的痕跡。

因我十多年前常常往返長安北路,至今還對路東的永寧村記憶猶新。作為距西安大南門(永寧門)不足千米的城中村,永寧村曾是無數漂泊者的落腳點,村莊雖不大,卻成了無數外來者理想的棲息地。他們因為夢想匯聚在喧鬧的村莊里,相逢在狹窄的街道旁,或許他們擦肩而過四目相對時,多少都會有種惺惺相惜之感。

在我的印象里,永寧村村口挨著長安路,村口有個簡易的牌樓矗立在長安北路東邊,“永寧村”三個字是著名書法家石憲章題寫的。可如今,我怎么也找不到原來的村口了。南稍門社區(原永寧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劉康柱說,現在的地鐵二號線南稍門站C口就是以前村門樓的所在地。改造后的永寧村被一座座高樓大廈取代,原來的村莊已經無影無蹤。

說起永寧村的來歷,曾擔任過永寧村干部的李永柱老人說,“永寧村”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叫法,1949年前叫霍家墳,據說是一位朝廷姓霍的武將死后葬于此地。這位武將是哪朝人、具體叫什么,無人清楚,也無文字記載,只有口口相傳的過往。他清楚記得,小時候村外的人都把這里叫霍家墳。他還說,也有人叫郝家墳或者賀家墳,不過這些都是民間叫法。

我查閱《陜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上面是這樣記載永寧村的:清嘉慶年間有村,因臨近清代工部尚書霍達基墓地初名霍家墳。但我沒有搜到霍達基的資料,倒是搜到了一個叫霍達的人,他是清初西安府下轄的長安縣人,既是朝廷命官,也是一名武將。他在明末崇禎四年考取進士,清順治八年擢為浙江嘉湖道員,累遷為大理寺少卿,后升為兵部督捕侍郎。順治十五年晉升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后又調任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順治十八年卒于官。也就是說,這個墓地的主人極有可能是這個叫霍達的人,《陜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記載的霍達基應該是一個筆誤。這么說來,霍家墳應該是準確的叫法。

李永柱老人說,永寧村以常、劉、李、賈、邢、王六大姓氏為主,皆遷徙而來。他介紹,永寧村最初是一個墓園,周圍都是田野荒地,只有一戶常姓人家在此照看霍家墓地。直到清末至民國年間,才有王家、賈家、邢家、劉家先后落戶此地。此后不斷有人買地遷居,大家安安靜靜地比鄰而居,勤勞耕作,互幫互助,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那時長安北路的西邊是三四米高的土崖,起起伏伏一直向南延伸到現在的省體育場那里。在土崖的西北方向(現在的西安賓館)有一座觀音廟(也稱姑姑廟),觀音廟的西邊也居住著多戶人家,這些住戶也都是從外地遷徙而來,1949年后,他們才陸續搬遷到路東的村莊里。現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康柱說,他家就是清末年間由湖北避難逃至西安的,起初住在和小雁塔一墻之隔的長安北路西邊(原長興飯店那一片),后來祖父才把全家遷至現在的村子里。他說1949年后,霍家墳周邊的農戶紛紛以車馬牛羊以及土地等加入初級社和高級社。入社后,村里就以霍家墳地處古城永寧門(南門)外為由,把“霍家墳”改為“永寧村”。

新中國成立后,永寧村村民增加到40多戶,200余人。村口就在長安北路上,村道是東西向,南北兩邊各有四五戶人家,再向里走是個丁字路口,丁字路口正對面是大隊部和飼養室,往南往北各有一個小巷,都有村民居住。南巷的住戶比北巷多,以前的霍家墳就在南巷里,南巷的右手邊有一個院子住在八戶人家,村里人都叫“八家巷”。

李永柱說,現在的永寧路原來就是一條無名的小土路,在村東邊。那時,村東除了莊稼地就是荒草野溝。從南邊進城的人翻越草場坡時,要么走西邊的官道,要么走東邊的小土路,這個小土路就是現在的永寧路。那時這條小土路從北向南延伸,延伸到現在的驪馬豪城(小區名)這里又分了兩條小道:一條直往南過草場坡通往現在的南二環,人們叫新文巷;另一條向東南經現在的長安大學延伸去了大雁塔,人們把這條岔路叫玉墳溝。因這條小道偏僻荒涼、人跡罕至,常有野獸和土匪出沒,一般人都走東邊的官道,官道就是現在的長安北路。官道上常年可以看到車轎和車馬。從南山進城做生意的商販一般都走官道,他們成群結伙地背炭、馱物等。在李永柱的印象里,這些商販大多包著頭巾,身穿粗布衣褲,打著裹腳布,夏穿草鞋,冬季則是一襲長衫加罩,即使休息片刻,也是貨不離身。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永寧路是土路,但兩邊不再是荒草野溝,大部分是農田,種著糧食、蔬菜等農作物。這條小土路可以通過馬車,馬車既拉人也拉貨。1981年,永寧路拓寬改造,因穿越永寧村而得名永寧路。

永寧村所處長安北路,是現代西安最重要的南北中軸線,它以永寧門(南門)為界,北接南大街,南至南二環。在唐代因永寧門稱為安上門,長安北路也被稱為安上街。明末陜西巡撫孫傳庭修建南郭城后,郭城中心街道被稱為正街,民國初年,郭城毀壞后,正街從永寧門(南門)一直延伸至今南稍門十字,1956年被命名為南關正街。從南稍門十字往南,新中國成立前被稱為風景路,1952年改為長安路。1956年進行拓寬,1966年改稱長虹路,1981年分段命名為長安北路、長安中路和長安南路。從南稍門十字到南二環這一段命名為長安北路。2012年,南關正街更名為長安北路。至此,從永寧門(南門)開始至南二環統稱為長安北路。

新中國成立后,友誼路修建通車,就與長安北路交會處形成了南稍門十字。永寧村依托優越的位置優勢,在十字路口的東南角開設了茶鋪子,建起了車馬店。那時城鄉間的交通工具主要以馬車為主,馬車有兩套馬車、三套馬車,駕轅的則是身強體壯的騾子,馬一般拉套車。起初,馬車轱轆是木質的,后來有了橡膠轱轆馬車,人們叫它大轎車或膠輪馬車。由于馬車要經常上路外出,車馬店便成了他們的歇息處。永寧村車馬店大門朝西,正對面有一棵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攏的大槐樹。由于位置優越,生意長年火爆。店內除了錯落整齊的牲口棚、牲口飼草的草料槽、拴韁繩的吊環等,還有客人居住的客房。客房是沒有隔墻的大房間,睡的是兩排大炕的大通鋪。單間不多,是給女眷住的。鋪蓋可用自帶的,也可租用店里的。車馬店收費不貴,牛馬、車輛都是按數收錢。住店的人一天也就交幾角錢,租一晚被褥不過一角錢。店內的馬棚由專人管理,鍘草、上夜草不收費。院里還有小鐵匠爐,釘馬掌、給車轱轆上鉚釘都很方便。車把式們一般都自帶干糧借車馬店的爐火熱一熱,條件好的,破費吃上個炒豆腐、時令炒菜再喝上幾兩散裝的白酒就已經很奢侈了。勞累了一天的車把式倒頭便呼呼大睡,那震耳的鼾聲大老遠都能聽到。

車馬店的北邊是永寧村開設的茶鋪子,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茶鋪子生意非常火,從南邊進城的人,大多數到這里都要喝一碗茶,歇息一下。解放初那陣,一碗茶二分錢,周圍村莊的人沒事了也來喝一碗。特別是冬閑天,三五人一起,要碗熱茶,捧在手里,坐在屋外的陽光下,天南海北地聊著天,享受那份溫暖和自在。到了夏天,大多數人都喜歡坐在屋外的空地上,有大樹遮陰,有涼風拂面,四五人圍坐一桌,持蒲扇,坐板凳,大茶壺,對飲暢聊,玩牌盡歡,生活的愜意全都寫在臉上。到了夜晚,茶鋪子還安排說書場,周圍有閑人都趕來聽書喝茶,那股熱鬧勁就好似今天的納涼晚會。

作為近郊農村,永寧村以蔬菜種植為主,為大量城市居民提供日常蔬菜供應。后來,隨著大量農業耕地被征用,永寧村就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他們又相繼辦起了機械廠、奶牛場、養豬場、裝訂社(印刷廠)以及汽修部和運輸隊等,人均收入逐年遞增。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城市的發展,永寧村已不見舊時農耕村落的面貌,個體經濟發展迅猛,村民們不斷加蓋宅基地房屋,房屋出租成為大部分村民家庭的重要收入來源。自建的簡易樓房高低不一,四五六層比比皆是。一個院子里,住上一二十家房客也是很普通的數量。和許多城中村一樣,租住在永寧村的流動人口主要是年輕打工者、小生意人和部分高校學生。樓上樓下的人們,操著南腔北調,用著公共水龍頭和公共衛生間,幾乎天天見面,卻基本不打招呼,不發生交集。村里除了固定店鋪,在狹窄的路邊,臨時攤位一家接一家,本來就不太規范的村莊更顯得狹窄和繁亂。

作為長安路上的城中村,永寧村改造勢在必行。2006年,永寧村村民一次性轉為城鎮居民戶口;2008年,永寧村村委會轉為南稍門社區居委會;2008年11月,永寧村整村被拆除。

我站在永寧村的原址上,再難尋覓到村莊的痕跡。望著一座座高樓大廈,不由感慨時間的飛逝、社會的進步。我想,城中村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產物,改造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每一個城中村的消失,都會給一座城市發展前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馮兆龍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

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陜公網安備61010402000820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站圖文若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