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飛
趁著周末,邀上好友,趕往秦嶺腳下,覓一處幽靜納涼。
有人提議來場夜釣,頓時得到大家響應,也讓從沒摸過魚竿的我有些心動。好友里有兩個“半吊子”釣客,車里常備釣具,垂釣理論還算豐富。聽大家都同意釣魚,兩個朋友跑回車前,把頭扎進后備廂里翻騰著。
少頃,找到兩支魚竿,卻沒魚餌,沒有抄網。還好大家“口下留情”,剩下半包火腿腸,索性就將它當作魚餌了。
兩個釣客舉著手電筒,一馬當先。一邊尋找釣點,一邊給我普及垂釣知識,說是要尋找岸邊凹陷的背風處,那里水流緩慢,草茂水肥,魚兒喜歡在這樣的地方覓食。功夫不負有心人,真讓我們覓得一處風水寶地,河邊上竟然有兩處石頭可當凳子,臨水迎風,可謂絕佳之地。
走近一看,原來早有前輩在此“清修”,于是兩兩分組,各據一方。“不如我們來比比賽吧!”對面的朋友一邊理著魚線一邊提議。我趕忙討?zhàn)垼鏇]經驗,僅能觀摩,甘當裁判。身邊朋友說:“釣魚就是釣個心情,結果倒無所謂。”便不顧我的阻攔,應下了挑戰(zhàn)。
身邊朋友還真不是嘴上的功夫,手上利索地將火腿腸揉碎,夾雜了一些水草,熟練地掛在魚鉤上。隨手甩出一條完美的拋物線,把魚鉤送入水中,抬手卻將魚竿遞給我。
“拿著,試試手。”盛情難卻,我只好將魚竿放在腳旁,兩眼死死地盯著水面,盯著浮標。此時,大家配合默契,都進入了“靜默”狀態(tài),甚至連呼吸聲都控制起來,靜靜等待魚兒咬鉤。
河邊,老白楊樹嘩嘩地拍著枝葉,向魚兒招手;蟬兒扯著嗓子使勁地唱著山歌,給魚兒報信;水草深處,癩蛤蟆呱呱叫著為魚兒示警,讓它們遠遠地躲著我們。
本想釣魚是件清閑的活動,然而沒到五分鐘,耳畔嗡嗡地響起了蚊蟲聲。它們好似天生的戰(zhàn)士,居然組團蜂擁而至,圍著耳畔、圍著眼眶,環(huán)繞著身上最柔軟的地方競相發(fā)起攻擊。起初還眨眨眼、搖搖頭、甩甩手驅趕蚊蟲,后來還是有很多地方“淪陷”了。手背一會兒是火辣的疼,一會兒是鉆心的癢,顯然蚊蟲把它當成了“停機坪”。
此時浮標也動了起來,朋友趕忙從我手里接過了魚竿,水面在朦朧的月光下變得激烈起來。水波蕩漾,大家也都圍了上來,我更是用好奇的、激動的眼神盯著水面——魚兒咬鉤了。正當朋友小心翼翼往回收線時,只見魚兒一個翻身,又沒入水中,獨獨留下輕飄飄的魚竿在月光下凌亂。
身邊朋友掛上餌甩下鉤,繼續(xù)說道:“釣魚即修心,多釣上幾竿,心態(tài)就平復了。”
釣魚不在結果,而在修心。我翻來覆去地咀嚼著朋友的這句話,好像碰觸到某個高深境界,時而深刻,時而模糊,最終還是隱隱地抓住了些什么。就像手中的釣竿,不是每次甩出,都能有收獲。失敗了,大不了揚竿再來,受得住蚊蟲叮咬,經得住寂寞,或許才能有更多收獲。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會有不如意、埋怨、焦躁,不如心平氣和地面對,常常反思,總結經驗,讓心情趨于平靜和冷靜,克服患得患失的焦躁。將利己修成利人,將欲望修成無妄,這才是人生路上最為寶貴的財富。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