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臣祥
公雞打第一遍鳴時,我就聽到了窸窸窣窣的掃地聲音。早已經起床的他,開始掃除昨晚的積雪。昨天父親就打算去附近縣城賣牛肉,在聯系好買主后,晚上便叫來了幫手。由于買主想要現場宰殺,所以我們晚上便要把牛裝到車上以便明天早點出發,在費了好大一番勁后,終于把牛裝到了車里。等到把一切都安頓好之后,已經到了夜晚。
殺牛這件事并不容易,一頭牛五六百斤,沒有三四個成年人是按不倒的。加上寒冬臘月的天氣,脫下手套不小心摸到裝肉的鐵盆就會被撕下一塊皮,但是牛肉的切割和牛皮的剝離又必須要脫下手套。
自我有記憶以來,父親每天都在跟牛打交道,從寒冬臘月到三伏酷暑再到寒冬臘月。冬天,山上的枯草容易被積雪覆蓋,牦牛在山上找不到吃的,它們便會從遙遠的大山來到家門口,等待父親的喂養。我常常感嘆這種生物的神奇,離家這么遠還記得路。
瘦小的牛犢總是會受到全家人的關愛。有一次母牛產仔,寒冷的天氣會使初生的牛犢難以存活,我和父親便接替著把牛犢從山巔抱回了家里的火炕。我們用麥麩做成糌粑的樣子來喂小牛犢,最終幫助它順利長成一位“牛母親”。就在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家中就有30只小牦牛在受特殊的照顧。
到了臘月,年味愈來愈濃,人們也會出門采購年貨,牛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父親這時候就會聯系親戚朋友推銷自己的牛肉,畢竟一年的心血都會在這幾天收到回報。父親和舅舅、哥哥們開著車去縣城賣肉了,下午5點多帶著剩下的50斤牛肉返回,一路大雪紛飛。雖然大雪跟著飄灑了一路,但是整個賣肉的過程還算順利。由于屋內外的溫差,窗戶上結出一層冰霜,父親說好似開放的花兒一樣引人注目。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自己在園子中待了這么多年其實總共有3個問題困擾著他: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么活,第三個是為什么要寫作。“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他對絕情生活的無奈體悟。在園中漫步思考讓他接受了不公的命運,轉而開始尋找他在這個世界的意義和這個世界對于他的意義。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是智慧和悟性嗎?這是他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但是他立馬就否定了。
父親可能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他每天都忙忙碌碌,為了所謂的明天努力。我也從未問過他對于命運的思考,他只是一天又一天地忙碌著:春天喂小牛犢,夏天剪牛毛,秋天牧牛,冬天殺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他沒有經歷過史鐵生的斷腿之痛,相比而言更像是我們普通人的寫照。雖然生活單調又重復,但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生活的不公,只會在某天看到我趴在書桌上奮筆疾書的時候,說一句“要好好學習,長大后不要像我一樣吃苦”。
他的生活是苦的嗎?這很難說,他只是不想讓我干體力活罷了。所謂的命運只不過是人生中的必然,從生向死是一種必然,年幼到衰老是一種必然,生老病死無一不是命運。在有限的時光里,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努力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才是自己活著最大的意義。史鐵生依靠自己的雙手書寫文字,父親依靠自己的雙手喂養牦牛,工人依靠自己的雙手工作,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