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訊散文家王飛近年來佳作頻出,連續在省內外專業文學期刊刊發文章數篇,并獲獎頗多,已經成長為陜西乃至全國頗具影響力的知名作家。
認識王飛好些年了,雖然見面不多,可是因為他的勤奮聰明、與眾不同以及他的獲獎頻次,我一直很關注這位年輕作家。最近讀了他在《延河》上發表的《地脈:焦莊人物記》、《歲月》上發表的《焦莊人物簡史》,更使我對他的散文有了新的認識。
時代在變化,歷史在發展,寫作的難度在增加,特別是散文,這些年寫的人越來越多,作品也層出不窮,但是仔細閱讀,好的作品有多少?真正優秀的散文作家有幾個?確實不敢恭維。不少人在反思,也有人撰文進行分析,可是現狀至今也沒有大的改變。前天和幾個文友聚會,其間說到了散文創作,大家一直認為散文創作的主要問題還是作家缺少生活,創作手法單一,涉獵范圍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說著說著,就說到了王飛最近寫的幾篇散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給他的這些散文冠上了“筆記體”。由此又說到了明清小說,說到了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的《秦嶺筆記》。總之,大家都認為王飛的散文有創新、有飛躍,值得學習研究。
回家后,我又一次翻開《延河》和《歲月》,又一次閱讀了王飛的文章。經過思考,我認為王飛能寫出這樣的文章,首先是因為他深入生活、擁有生活。這些年,人們都在嚷嚷深入生活,實際上是嘴上說得多,真正做得少,在思想上沒有真正解決為人民書寫的問題,所以就難以提升生活的厚度、情感的溫度、審美的高度、精神的大度。王飛從小生活在渭北平原農村,這里的土地養育了他,他也對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愛這里的親人、鄉鄰、老師、同學和朋友,熟悉這里的牛、羊、房屋、一草、一木。王飛擁有“焦莊”這熱土和熟悉的人物,他了解這塊土地的時空,熟悉這里的風物,清楚這里的日常生活情態,熟悉這里人們的一切。雖然離開故鄉、故土幾十年了,聚神回望時,往事依然歷歷在目,這里的一切,特別是那些可親、可敬、可愛的人物和故事,一個一個在他的腦海里浮現。許多個不眠之夜,無數個節假日,他提起筆就停不下來。于是那些鮮活的人物逐一出現在他的作品里,讀了他的文章人就激動,就不能自已。
閱讀王飛的文章,無論寫《巧匠》我爺、《長辮子》我婆、《游擊隊員》外爺,還是《女先生》《霞姑》《張老師》《花生姨》《劉梅花》《喜順》《焦有富》等等,每個人物都立得起、站得住,個性特色鮮明,容易引起讀者共情、共鳴。
文學創作既需要技術,也要找到屬于自己耕作的土地。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曾說:“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歷史的產物。”作家歸根到底是文化的代言人。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平凡世界》、賈平凹的《秦腔》,他們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都寫了自己熟悉的家鄉,寫了自己熟悉的人物和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是文化給作家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作家也因他們熟悉的土地而碩果累累。王飛同樣因為熟悉的渭北焦莊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人物,才寫出了這么優秀的“筆記體”散文。
巧抓人物特征,塑造個性化人物,是王飛“筆記體”散文的第二個特色。《地脈:焦莊人物記》《焦莊人物簡史》都是寫人物的。這十多個小人物,有親人、親戚,有鄉鄰、老師,有同學、好人,有不好的人,也有中間人。不管什么人,他們在王飛的筆下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十分生動。可以說,王飛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很典型,都很個性,做到了這一點,是王飛真正抓住了每個人的特征。《巧匠》中抓住了“我爺”的巧,《長辮子》中抓住了“我婆”聰明智慧和關鍵時刻的“強悍”,《游擊隊員》中抓住了“外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和硬朗的作風。還有《劉梅花》的單純幼稚、《焦有富》殺人又撫育前妻兒子的復雜人性等。王飛筆下的好人有優點也有缺點,壞人干壞事也做好事,真實的描寫人物,充分地展示了人性的復雜性,所以這些人物真實、豐滿、典型、生動。
追求語言準確、靈動,也是王飛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散文的語言更顯得重要。多年從事散文創作的王飛尤其重視散文語言的錘煉。他認為散文語言好主要體現在準確和靈動上。只有準確,沒有靈動,語言就乏味;只有靈動,沒有準確,語言就飄忽。正是這種認識,他一直追求散文語言的樸實自然、簡潔明快、清秀靈動。如王飛寫焦有富和鳳云,“有富濃眉大眼,有文化有知識。鳳云鵝蛋臉櫻桃嘴。”短短20個字,就把兩個人勾勒出來。再如寫焦有富鄰居黑娃,也是短短是幾個字,“黑娃,名字黑,人卻不黑。憨厚樸實,一見女人就臉紅。”
王飛還重視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這在《張老師》一文中尤其突出。張老師是一個鄉村教師,愛學校、愛學生,對工作負責任,王飛寫張老師只突出了一個“改”字。這是張老師的口頭語,這個“改”字也充分表現了張老師愛學生、對工作負責任的優點和精神,同時也把張老師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字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特點,也是很難的事情。王飛卻寫得輕松自如。
王飛精巧的散文語言表現在他的每一篇文章里,如他寫《馬堂爺》,有一段景色描寫,很簡潔,“南坡里那片蔥蘢的苞谷地已經完成了收割,颯颯秋風里,裸露出了干澀的黃土地。”琢磨琢磨“完成了收割”和“干澀的黃土地”,你能不佩服王飛的語言嗎?還有,他寫《女女》,“高喉嚨大嗓,每回在屋里和男人罵仗、訓孩子,馬路上的人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未見其人先聽其聲,一個人物的輪廓就出來了。
王飛筆記體散文的特點還有很多,我這里說的只是其中幾個。□周養俊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