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存在就像生命本身一樣蘊含著許多相同的問題:它們是如此之近,但究竟是從何而來?一些主流觀點認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宇宙中常見的大型星系,是在被科學家稱為冷暗物質——能夠吸引足夠的塵埃和氣體,并迅速 “點燃”恒星——的厚重團塊中形成的。從那時開始,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這些原星系通過吞并它們的鄰居或是與附近的星系融合而不斷演變、壯大。
這似乎是一個符合邏輯的推理。然而,天文學家卻發現了一些令人撓頭的例外。例如,有證據表明,銀河系般大小的星系僅僅在宇宙大爆炸后十幾億年便完全形成。當年輕的宇宙被足夠的熱量和輻射徹底毀滅從而打破了相對脆弱的結構后,這些星系如何能夠生長得這么快、演變得這么大?
于是由英國加的夫大學的MichaelDisney率領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決定搞清星系是否分享了某些共有的特征。研究人員推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些特征將轉化為一些控制它們演化的一般規律。因此,天文學家基于星系氫氣團的輻射情況,隨機選擇了200個星系進行分析——這一方法旨在消除選擇星系時產生的任何視覺偏差,這是因為許多星系在氫波段所釋放的無線電波幾乎是看不見的。
天文學家發現,盡管星系幾乎所有的特征——例如發光度、形狀、大小以及所含氣體——都不相同,但是這些特征似乎都被一個簡單且至今尚無法確定的量所控制,研究人員推測,那可能就是質量。他們指出,如果你測量了一個星系的某一個特定的量,例如它的大小,你便能夠推斷出這個星系的其他全部主要特征,例如發光度、質量以及所含氣體。Disney表示:“讓我們完全感到驚訝的是這樣一套變化多端的系統卻被一個單一且尚無法確定的量所控制。如果你問我,我會說這一發現將整個雜亂無章的星系形成理論重新扔回到 ‘坩堝’上。”研究人員在10月23日出版的英國 《自然》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美國學院公園市馬里蘭大學的天文學家StacyMcGaugh認為,這項研究的閃光點在于揭示了 “宇宙所展現的令人難忘的規則行為”。并且顯然目前很難將這樣一種特征與星系形成的主流理論融合在一起。(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