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一輩子農民,種了一輩子玉米,有時候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自從加入合作社工會后,我種植了10個大棚的香菇,利用工會提供的互聯網平臺,解決了銷售問題,年收入達10萬多元。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工會組織的幫助,離不開縣總指尖上的服務新理念。”黃龍縣崾崄鄉新馬泰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工會會員謝國定每當談到工會,就有說不完的感激話。
謝國定的好日子,得益于黃龍縣總工會實施的“互聯網+工會”這一服務新模式。
黃龍縣總工會主席薛少剛在談到這一服務模式時介紹說:“2015年,我們在開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中,重點幫助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會,通過兩年努力,成立合作社工會12個,吸納會員2400余名。組織健全后,我們將工作重點放到了如何更好服務會員上,‘互聯網+工會’的模式由此孕育而生。”
工會搭臺 會員經營
如何在“互聯網+工會”的思路下發揮好服務作用?黃龍縣總工會經過調研,提出了“黨支部+合作社工會+電子商務+會員”的四位一體服務機制和“工會引領、互聯網搭建、會員受益”的服務理念。
“我們免費為合作社工會、會員提供資金、技術,利用互聯網讓他們走向致富路,最終實現合作社爭建工會、農民工主動入會的可喜局面,不斷擴大工會組織的覆蓋面。”薛少剛如是說。
今年47歲的陳啟華是三岔鎮木昌橋人,是當地有名的“能人”。2015年2月,他注冊成立了啟華小雜糧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在縣總工會的幫助下,參加了互聯網培訓,率先注冊成立了網店,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
“按照‘工會搭臺,會員經營’的運營模式,我們免費為會員在網上提供代賣代買、費用繳付等服務,會員可通過合作社服務平臺在網上銷售小雜糧、核桃、蘋果等農產品。”薛少剛介紹說。
“如今,我的五谷雜糧產品已銷售到韓城、澄城、西安等地,遇到節假日,上門提貨的客戶也不少,年銷售額達到60萬元。”陳啟華激動地說。
適應市場需求 帶動會員增收
合作社工會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以帶動會員增收的服務理念,贏得了會員支持,由此也樹立了工會組織的品牌。
“互聯網+工會”的服務模式一經推出,便在當地政府、群眾中贏得了好口碑。吸引眾多合作社主動找到縣總工會,商討成立合作社綜合服務站。
縣總采用陳啟華的成功經驗,在四條梁圣地紅果業合作社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在網上銷售蘋果、核桃等產品,讓會員足不出戶就將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石堡鎮磊莊村的李文成多年來種植核桃,但由于管理粗放、產量低、質量上不去,導致經濟效益一直不佳。
石堡鎮磊莊核桃農民合作社工會成立后,為他提供技術培訓,并對核桃園進行精細管理、統一銷售。目前,李文成一舉擺脫了經營困境,收入連年提高。
通過“互聯網+工會”這一服務模式,啟華小雜糧合作社、四條梁圣地紅果業合作社運用電子商務去年實現銷售收入6.8萬元,會員人均增收320多元。
“依靠合作社工會,打開了一扇工會服務會員的新窗口,進一步激發了會員的創業熱情,工會組織的吸引力也得到了加強。只有在工作中做好服務,才能樹立起工會組織的大品牌。”薛少剛說。本報記者 楊濤
責任編輯:sxworker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