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一大批形態多樣、分工精細的新職業應勢而生。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陜西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部件廠高級技師趙平提出了保障新業態青年職業發展的建議。
“從調研情況看,與傳統職業相比,新就業形態在勞動關系、從業手段、就業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3月7日,趙平說,從合同雇工到勞務派遣、從實體服務到虛擬環境、從定時定點到隨時隨地,新業態的靈活性更強、自由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屬于“淺就業”。新業態青年在就業中會遇到職業認可度低、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法律法規不完善、技能提升和培訓需求等方面的困惑。
趙平建議,完善福利保障和勞動權益保護,建議人社部門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解決參保難、轉接難等問題。比如對傳統的勞動關系、用人單位進行適當拓展,逐步建立“非標準勞動關系”的社會保障制度,盡快解決新業態青年在醫療、工傷、失業等領域的社保缺位。進一步完善新業態在國家職業認定與分類系統中的界定,盡快制定相應的職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建立技能等級評定體系,讓新業態青年的職業發展通道更加暢通。運用市場化和公共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和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提高新業態青年的專業素質和從業能力。
本報記者 郝佳偉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