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言辭華麗的允諾,沒有驚天動地的動作,默默跑遍了栗鄉大地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身為基層群眾的“代言人”,陜西省和商洛市兩級人大代表、鎮安縣農業農村局工勤人員馬飛憑著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強烈責任感,逐漸成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建言人”,和出謀劃策的“獻策人”。她滿懷信念地解民憂、辦實事,用自身一點一滴言行詮釋著“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宗旨。
思索需求 努力提高履職能力
“不當掛名代表、不當聽會代表、不當無為代表!”馬飛當選人大代表第一天起,就以此要求自己,務求所需所想代表群眾。
在擔任省人大代表期間,她先后向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提交了包括《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等在內的10份涉及市政管理、支持少數民族發展的高質量建議議案。
本屆以來,她已參與各級視察調研、執法檢查12次,提出各類意見建議80余件,調處矛盾糾紛20余件;圍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治理等領域撰寫調研報告6篇……件件深入人心,為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贏得了選民的贊賞。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中,她與鎮村干部一起帶著皮尺爬坡上坎,和指揮部的同志一起走訪群眾、調解糾紛。無論是線路的制定,還是坡度的設計,她都一一記下,為項目建設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她堅持從工程質量入手,嚴把施工隊伍關、村民監督關、工程驗收關,包工頭認為她管得太嚴,多方找人打招呼都被她無情擋回。她總說:“現在當‘惡人’,以后才不會被老百姓指著背脊罵,當‘罪人’。”正是她一身正氣、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風,使得施工方不敢再有一絲怠慢,為鎮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成為全省樣板工程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當了這個人大代表,就要為民發聲,要對得起大家投我的每一票。”馬飛說。
思考落實不分內外將事做實
工作期間,她不計個人得失,不分份內份外,將每一項工作都干得有聲有色,一連串榮譽背后充分印證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不懈追求。
在脫貧攻堅期間,她在廣泛征集民意的基礎上,創新推行“五進十出”工作法,在嚴格執行“十退出”標準的同時,充分考慮困難家庭實際情況,從中挑選出了問題最多、困難最大的3戶進行包扶。她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落實項目資金50萬元,新修村組道路4.5公里,新建生產橋2座,發展蠶桑等產業150畝。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人大代表,在推進少數民族融合發展上,她組織召開人民代表聯席會議,在充分尊重民情民意民愿的基礎上,立足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稟賦,通過分析梳理,提出了很多推進當地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比如,在西口回族鎮規劃1200畝集小龍蝦養殖示范、稻蝦養殖、農事體驗、冷鏈貯存、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依托嶺溝村當地水體富含微量元素鍶優勢,大力培育嶺溝米產業;依托少數民族地區畜牧養殖傳統,與華山松、中藥材、食用菌等主要優勢產業形成互補,促進群眾增收等……這些意見建議均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與采納,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類似的事,一樁樁,一件件,每天都在發生。
馬飛在本職工作上兢兢業業、務實奉獻,時刻不忘“人大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為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社會發展、法治鎮安建設默默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會時刻銘記自己作為人大代表的崇高職責,忠實履職、不斷奮進。”馬飛如是說。本報記者王何軍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