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瞬至,傾盆雨水在地面迅速匯聚,向下水井口奔去。但隨著降雨持續,排水系統超載,大量地面積水產生,嚴重時車輛也被內澇的“海洋”圍困……當通過網絡看到這樣的情景,身在海外的侯精明感受到責任的召喚。
“我曾在德國、英國留學,并從事與水相關的研究?吹絿鴥炔簧俪鞘杏龅接昙緝葷车膯栴},我就決定回國。能用所學的知識幫助祖國解決實際問題,一直是我的愿望。”侯精明說。
多年來,中國的城市化率以每年約2 %的速度增長,高速發展中,問題也隨之顯現,城市內澇就是其中之一。“城市發展中,最先考慮的是人的問題,自然因素往往會被忽略,很多國家都有相同的發展歷程。”侯精明說,“強降雨導致的城市內澇,不僅會造成交通癱瘓、財產損失,甚至有人因此失去生命。”
他們發現了許多導致城市內澇的因素:在一些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地區,由于硬化面積占比大,不僅會減少下滲水量、增加地表徑流,還因硬化的地面導致匯流速度更快,極易在地勢低洼路段和下穿通道形成內澇積水;部分管網排水能力不足,匯入雨水下排不及,有的地段被雨水沖刷來的樹葉、生活垃圾等堵塞了雨水口;不少城市片區排水管網系統雨污合流,污水中的垃圾容易堵塞管道,加上維護不及時,導致管網淤積……
“不同城市自然因素、建設情況等不盡相同,要根治內澇,讓城市在強降雨來臨時不再‘看海’,需要找準每個城市的‘病因’,對癥治療。”侯精明說。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和國內多個地方的政府部門開展合作,為城市細致“把脈”、精準“開方”?吹教岢龅姆桨笍碾娔X模型變成實際場景,一處處內澇點被解決,城市的痼疾得到緩解,侯精明感到欣慰。
作為陜西省水模擬及災害管理創新團隊負責人,侯精明理想中的“健康”城市是“海綿城市”。這種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被稱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應具備滲、滯、蓄、凈、用、排六大功能,雨水有足夠的空間,不會無處可去,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他說。
近年來,國內已有部分地區正在進行“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侯精明和他的團隊也參與其間。他們在深入研究和實踐中發現,迄今,各地“海綿城市”建設主要依托灰綠工程設施來開展,但對灰綠設施如何優化布設、源頭到末端調控設施如何有效融合的問題研究不夠;工程實施主要在市區,但對與之息息相關的城郊、流域等關注不足。
他們希望能在目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建立灰綠協同、統籌城鄉、因天地制宜的“大海綿城市”理念。在這個理念下,城市與流域、天空與地面、供水與排水都能交叉融合,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
在研究之余,侯精明還和團隊成員一起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出強降雨環境下的逃生游戲,并建立區域大數據平臺,為域內居民提供極端天氣預警、內澇規避提醒等服務。對此,侯精明說:“‘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也不是一個人、一個團隊能完成的,它需要更多人的了解和參與。我們也很愿意承擔起科普、服務的責任,減少內澇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這一問題,和我們一起為建設美好城市而努力!” □姜辰蓉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