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靜(中)帶領成員學習業務
“守護好百姓的飲食、用藥安全,既是我們的職責,也是食藥檢人的初心和使命。”3月18日,記者來到陜西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以下簡稱陜西食藥檢院),該院院長、黨委書記劉海靜向記者說道。
2017年5月,劉海靜工作室成立,F有成員20人,覆蓋了藥學、食品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去年被省總工會評為陜西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持續創新 守護舌尖上的健康
2017年,劉海靜帶領成員研制了食品中亞硝酸鹽快速檢測方法。亞硝酸鹽在弱酸性條件下與對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與鹽酸萘乙二胺反應,能生成紫紅色偶氮化合物,其顏色的深淺在一定范圍內與亞硝酸鹽含量成正相關,通過色階卡進行目視比色,就能對食品中是否含亞硝酸鹽進行定性判定。
我們食用的速凍食品如果含有沙門氏菌等致病微生物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進行食品微生物檢測非常有必要。“在無菌環境中將稱量的樣品接種到培養液中,合適溫度下增菌后進行平板劃線分離,對平板繼續培養,如果有細菌生長,鑒定后就能判斷是否含有致病菌。”工作室成員楊曉莉說道,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穩定性強,能有效檢出致病菌。
嚴格把關 保障百姓用藥安全
同一物質,由于分子構型構象、排列方式及分子間作用力不同,形成的晶體結構就不同,藥效也有所不同。“40%以上固體口服藥都存在多晶型現象,如阿莫西林。通過判定晶型結構,就能識別藥物療效。”工作室成員王嫦鶴說道,還可利用藥物化學、結晶學和藥劑學技術,開發優勢晶型原料藥,更好造福百姓身體健康。
近期,工作室成員馬鵬飛正在研發注射藥品微生物智能檢驗儀器,他說,藥品在生產過程中有可能染菌,染菌的注射藥品進入人體可能會導致敗血癥,危及生命安全。“經過2年多時間,我設計了一款機器人,可自動檢驗微生物,幾個小時出結果,而且整個過程可控可調,有望替代人工檢驗,填補國內空白。”馬鵬飛笑著說。
攻堅克難 解決多項技術難題
2020年1月30日深夜,陜西食藥檢院實驗室里燈火通明,劉海靜正帶領她的創新團隊奮戰在檢測攻關的崗位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針對防疫物資緊缺的困難,他們發揮專業優勢,連續奮戰2周,成功研制出醫用防護用品環氧乙烷殘留快檢試劑盒和回收再生口罩鑒別試劑盒。
工作室成員李濤介紹:“醫用口罩和防護服在生產過程中多用環氧乙烷殺菌消毒,其完全解析揮發需要7天到半個月,經殘留檢測合格后方可上市。”他們研發的快檢試劑盒使檢測時間由原來的1-2天縮短到1小時以內,在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企業檢測成本。
工作室成立以來,劉海靜帶領成員牽頭制定了國家急需的方法標準547項,解決關鍵技術難題20余項,開發新產品、新裝備80余種,避免社會經濟損失不低于1億元,為保障百姓飲食及用藥安全筑起了堅強的技術防線。
“作為今年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食藥安全檢測單位之一,我們將繼續發揮專長,為陜西追趕超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劉海靜說。
□本報記者 趙院剛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