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欄 的 話: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 《北京的春節》一文中說: “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再多的困難,再緊張的交通,也擋不住億萬中國人回家團聚的匆匆腳步,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春運”現象應運而生。
春運是由鐵道部、交通部和民航總局統一安排和部署并報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性運輸安排,它的時間是以春節為界,節前15天,節后25天,共計40天。飽受春運之苦的并不全是歸心似箭的乘客,還有保障這一年一度國人大遷徙的交通行業的廣大職工。他們為了讓每一位旅客都能平安順利地回家,舍小家為大家,始終堅守在春運一線,度過了一個個緊張忙碌的日日夜夜。他們有的家住得很近,卻40天沒能回幾趟家;有的孩子沒人看管,只能一直寄托在親戚朋友家;有的家人生病,仍日夜忙碌在春運第一線……為了旅客的團聚,他們放棄了與家人的歡愉;為了旅途的溫馨,他們用真情演繹了一幕幕冬日里的感動。
春運期間,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交通行業一線職工的工作狀態和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本報自今日起開設 “春運中的一線職工”欄目,記者將走近他們、跟隨他們辛勤勞動的腳步、采訪報道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工作。
孫西安參加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最初的調車員到現在的調一區區長,他飽嘗了調車員的苦與樂,也目睹了調車員工作環境與技術支持的雙重巨變。
調車員工作負責的范疇很多,將車箱進行拆分編組是其最基本的職責。雖然統稱調車員,但按照所負責的工作范疇不同,調車員還細分了許多工種。以孫西安所負責的調一區來說就有連接員、調車長以及制動員。春運來臨,當記者讓其用幾個簡短的詞來形容自己的工作時,孫西安沉默了一陣子,從嘴里迸出了三個字:臟、險、累。
離不開的是手套
長期從事戶外工作,風里來雨里去、忍酷暑、熬嚴寒總是免不了的。身為一名調車員在工作時必不可缺的一個秘密武器便是手套。
由于工作的需要調車員們經常要手動連接車廂之間的鐵鉤,在勘察路況的時候手扶鐵桿。這些列車上的金屬部件大多被漆成黑色,當遇上氣溫高、日頭猛的時候,這些鐵鉤、鐵桿可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個的“燙手山芋”,直接摸上去是要被燙出泡的,即便是隔著幾層手套,緊握一段時間之后手心都會發燒。若是到了冬天手套就更是少不了,除了保暖之外還能起到防止“粘皮”的作用。“這兩年冬天還好點了,以前冬天特別冷鐵鉤啥都是凍著的。一旦手摸上去一撕就要掉一層皮。”孫西安說。
絕不放松安全關
有人說調車員是鐵路上最危險的工種,雖然覺得這個 “最”字有些夸張,但孫西安承認調車員確實是危險系數很高的一個職業,除卻自身之外往往還直接關系到道邊民眾的生命安全。
“在車上站立那么久又頂著寒風,有時候四肢都被凍得麻木了,根本沒法控制自己的身體。站不穩扶不好都有可能跌落。”孫西安說。高風險的工作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某個人來上班的時候精神狀態不好,其他調車員都會堅持讓其回家休息。
近年來,隨著鐵道部門硬件建設的不斷加快,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應用,調車員崗位上的事故率不斷降低,工作效率也有著顯著的提高。就在最近孫西安還迎來了一批85后的調車員。雖然還處于1年的見習期內,但他們的表現卻讓孫西安打消了最初的擔憂, “沒想到現在的年輕人也吃得起苦,我們也算是后繼有人了。”孫西安笑著說。
鐵路是第二個家
采訪時記者觀察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調車員的休息室配備了各種家用電器。 “為調車員準備這些他們用的上嗎?”面對記者的疑問孫區長解釋道,調車員的工作時間長,很多調車員的一日三餐都是在站上解決。車站雖然有食堂,但是距離較遠。為了不耽誤春運工作,調車員都是自己從家中帶飯。上級領導為了讓大家吃上新鮮、熱乎的飯菜,站上才配了這些電器。
說車站像調車員的第二個家不僅僅是指硬件。可能是由于工作環境的艱苦,也可能是相處的時間比和家人都長。站上的這些調車員都有很深的兄弟情誼。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要相約去誰家坐坐,喝上幾口。 “遇上誰家有事兄弟們那是比辦自己的事情還要上心。”孫西安告訴記者。 見習記者 劉鵬
責任編輯:sxworker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