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走進中小學校給孩子們傳授刺繡技藝,宣傳非遺文化。(資料圖)
立秋剛過,“秋老虎”仍在肆虐。位于漢中市寧強縣漢源街辦七里壩的寧強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已破土動工,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這個占地10.8畝、一期建筑面積達5.4萬平方米,集寧強羌繡加工及展示、科研教育、培訓交流、民俗體驗、鄉村旅游于一起的非遺文化產業園,是由陜西省勞動模范、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強羌繡傳承人王小琴鼎力打造的。標志著寧強羌繡非遺傳承事業由零敲碎打的“家庭作坊式”進入規模化的“產業園式”發展新階段……
創業——重拾千年寧強羌繡技藝
王小琴是寧強縣禪家巖鎮火石子村人,那里曾經是古氐羌民族聚集地,羌文化遺存燦若星辰,其中最璀璨的就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強羌族刺繡。
在寧強,許多婦女都有刺繡的習俗,王小琴的母親也不例外。受母親耳濡目染,她自幼就喜歡上了羌繡,1996年高中畢業后,先到一服裝廠當學徒,逐漸掌握了服裝設計制作工藝,后來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了艱難的創業。2008年,在一次返鄉途中,她發現一些懂羌族刺繡的山區婦女年事已高,許多傳統針法瀕臨失傳。“我要把母親傳給我的羌繡技藝傳承下去,讓窮困山區的姐妹們用羌繡掙錢。”王小琴暗下決心。為了“搶救”羌繡,她花了4年多時間走村串戶,拜訪了上百名羌繡藝人,收集了許多針法技能、圖案特征、色彩運用等,逐步掌握了多種即將失傳的針法。她還專程到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木蘭商學院、北京服裝學院、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等大專院校系統學習刺繡先進理念。
刺繡是個細致的技術活,講究的是心靜。王小琴說:“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探索實踐,我們的羌繡技藝越來越嫻熟了,繡品也越來越美了!”由她帶領團隊制作的“2008奧運會”會標及“2022冬奧會”會標等7幅作品,被國家奧運體育館永久收藏……十余年的艱苦創業,王小琴默默無聞地扎根在羌繡傳承這個“冷門”里,一點一滴地挖掘發現,一針一線地制作產品,日復一日,把自己“繡成”了享譽省內外的寧強羌繡傳承人。
創新——打造家門口的致富路
早在2015年,王小琴就注冊了“羌州繡娘”商標,將自己的制衣廠轉型,成立寧強縣羌州繡娘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羌繡的設計研發、加工生產和銷售。在當年中國寧強羌文化挖掘保護發展高峰論壇上,她的羌繡展品驚艷亮相,得到了專家學者和客商的廣泛好評,訂單如同雪片般飛來,寧強羌繡由此走出大山。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多年的創業經歷讓王小琴明白,要保護羌繡就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讓山區繡娘足不出戶也能走上致富路。2016年11月,王小琴成立了寧強縣羌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在11個鎮(街辦)帶動6個羌繡專業合作社、10個傳習所和3個加工車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進院落、到地頭”的發展模式,開辦了130余期羌繡技能培訓班,培訓繡娘8000余人,形成了“公司+學校+合作社+基地+農戶+繡娘”的帶貧模式,帶動1500余名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0余人在她的公司穩定就業,年人均增收3000-20000元。
寧強縣舒家壩鎮的鄭娥,在3歲時突發高燒,因用藥不當從此不能說話。2017年8月,她參加了王小琴的羌繡技能培訓后,刺繡技藝得到提升,現在專門在王小琴的公司做羌繡,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王小琴的幫助下,鄭娥不僅脫貧致富還成為繡娘翹楚。2021年,被授予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目前,王小琴在移民搬遷安置點建立了3個非遺扶貧社區工廠,帶動了一大批繡娘居家靈活就業,其中就有許多像鄭娥一樣的優秀繡娘。
創造——讓寧強羌繡走向世界
羌繡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是王小琴的一個創造。她主動與學校、非遺保護中心聯系,先后在寧強10所中小學校開辦了刺繡技藝課,非遺文化開始扎根孩子們的心中。
“昨天的保護,今天的傳承,明天的創新。”王小琴認為,在傳承羌繡的路上,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于是,她創造性地與中央民族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6所高校合作建立了科研工作站,注重把非遺與現代科技力量相結合,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使非遺文化“活”起來“亮”起來。在她的推動下,寧強羌繡先后走上中央電視臺“脫貧攻堅——星光行動”、“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絲博會、農高會等高端平臺,其產品不僅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市,而且還走出國門遠銷斯里蘭卡等6個國家和地區。
身為省、市、縣三級人大代表,她提出了《關于加強羌族文化產業發展和保護的建議》的議案,附議代表建議30余件、附議建議70余件,內容涉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等眾多方面,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辦理,極大地促進了寧強羌繡的傳承和發展。
用匠心筑就夢想,用執著書寫芳華。王小琴先后被授予全國優秀農民工、陜西省脫貧攻堅先進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今年又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王小琴說:“在傳承和發展羌繡的路上我走得并不順暢,經受過打擊、嘲笑,也流過淚、受過傷。但我從來沒有被擊敗,更沒有放棄,而是把它當成人生路上的別樣風景,滿懷喜悅地走下去。”
本報記者 閻瑞先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