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古建筑上被塵土掩蓋的彩繪圖案,千百年前的工匠們,研磨礦石、制作松油、起草底稿、走線落筆、施彩,在沒有電的時代,依靠火光,一筆一畫地完成。陜西秦源文保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油漆彩繪工袁維妮說:“專職做文保工作后,我才體會到古代工匠的不易。”
在從事古建文物保護修繕工作的十余年,袁維妮先后參與全國多個文物保護修繕項目、融合現代建筑和傳統村落的舊城改造工程、災后援建項目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最終她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為古建筑穿上保護外衣
“韓老師不嫌棄我非科班出身,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才有了現在的我。”袁維妮說。鮮有女生做“油漆工”,雖專業不對口,但她對歷史和文物有著濃厚興趣。起初跟著老師學習,韓安樂老師總是拿把尺子坐她旁邊,以“敲手背”的方式教導她。
袁維妮以參與修復的咸陽北平街明清牌樓油漆彩繪為例,向記者介紹著古代“油”與“漆”的區別——“油”是指從桐樹上桐籽中榨出的物質,“漆”是指從一種樹上取得的天然汁液。
彩繪的形式和內容反映社會背景及文化水平,袁維妮在傳統古建筑彩畫修復基礎上,結合先進修復理念和技術,參與了永壽恢復仿宋北方風格的縣衙和西城樓彩繪復原、長武縣東岳廟古建筑群保護修繕等項目,遵照古建原來的風格和形式,使用傳統材料,根據彩畫損壞程度,確定原位修復或復制性修復,將脫落彩畫層取下保護,按原樣制作小樣后進行復制性繪畫。袁維妮說:“文物不可再生,一旦修復失敗便無法挽回。工作中,我常懷敬畏之心。”
還古建筑本來面目
古代建筑的審美、風格、意境、營建涵蓋了中國古代諸多傳統文化,如何在舊城改造中把現代與古代建筑的功能、價值和審美融會貫通?這是袁維妮經常思考的問題。
十余年從業經驗告訴她,對待文物保護工程,要具體分析和操作,盡可能將古建筑的歷史信息、自身固有價值再現,還古建筑以本來面目。
由于年代久遠,有些古建筑部分木構件表面油漆脫落,為保持古建筑原有風貌,她嚴格遵循古建筑文物保護修繕原則,對尚能修復并能長時間保持完好的木構件,采取修復的處理方法。對另一部分木構件腐朽、風化嚴重的,采取按原式樣、原工藝重新制作的方法,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
為古建筑防災貢獻力量
袁維妮參與過汶川17項災后重建項目。她在震毀項目上進行拍照存檔、勘察、繪制現狀圖,對其他現存建筑的施工工藝與地方建筑的油漆彩繪做法進行比對。
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后,多處古建筑嚴重損毀,袁維妮在震區對災后古建筑進行實地勘察測繪,按照文物保護修舊如舊的原則,完成了災區古建筑修繕工作。
袁維妮說:“關注古建筑防震、防雷以來,感覺每天都是新的。”該領域是涉及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從設計、施工、維護到使用材料有相當高的要求,她參與的澄邁縣老城文廟修復工程、風寺環境整治工程等,把防震、防雷等防災意識自始至終貫穿在保護方案中。
從災區回來,袁維妮陷入深深的思考,她把在汶川和玉樹參加古建修繕的所有資料梳理出來,又投入到撰寫有關古建筑防震、防雷設施論文的工作中……
本報記者 郝佳偉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