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截取的材料置入高溫爐加熱,用無軌機械手將工件移至鍛造設備上,工人操作機械手進行鍛打……
3 月1 8 日,記者來到陜西宏遠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宏遠公司)。在這里,有一位鍛工高級技師,他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等領域的金屬材料熱加工成型方面成績斐然,先后參與多項航空航天國家重點型號及A G 6 0 0 等大國重器的研制生產,他就是2 0 2 0 年三秦工匠獲得者蔡松。
鍛工俗稱“打鐵人”,集苦、累、險于一身,被戲稱為“拿人肉換豬肉”。1 9 9 4 年,蔡松被分配到宏遠公司,在壓力成型廠車間當鍛工,這一干就是2 7 年,且從昔日的學徒工干到今天的航空工業首席鍛造技能專家。
壓力成型廠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袁小寧評價蔡松:“他之所以出類拔萃,就是因為他善于學習、善于鉆研、善于總結。”
熱加工是航空航天產品關鍵過程控制工序,鍛件的性能對航空設備的整體性能至關重要。冷加工一般只要保證外形尺寸滿足圖紙設計要求即可,鍛造則必須要保證外形、內部組織結構和性能等均符合要求,通俗點說就是“色香味俱全”。
“外形用肉眼就能查看,內部組織結構必須借助專業設備檢測。”記者嘗試將幾塊從鍛件本體取出的理化試塊放在5 0 0 倍放大鏡下,看到試塊表面有菱形、針型、球型等各種晶界形態,晶粒大小、晶界結構決定了鍛件的性能,這也影響著航空設備的性能和壽命。
2 0 1 3 年,宏遠公司接受了某新型機部件鍛造任務,使用的是國家最新研制出的航空材料。蔡松說:“當時,我們對材料鍛造特性沒有完整的批產數據,就著手研究鍛造方案。”溫度、時間、力度、變形量不同,成品也就不同,每一錘都影響著最終的理化檢測結果。他們經過兩個多月的實驗,終于鍛造出所有理化檢測都符合要求的產品,并實現量產。
2 0 1 8 年,A G 6 0 0 水陸兩棲飛機試飛成功,蔡松參與了其結構鍛造。“A G 6 0 0 用的是高強度結構鋼,工藝要求臺階落差大且一次成型,鍛造比較困難。”蔡松說,他設計了很多輔助工裝、胎模,不斷調整鍛造參數,多次試驗后才鍛出了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的產品。
近年來,他帶領班組每年完成產值3 億元以上、毛坯2 億元以上、新品1 2 0 余項,圓滿完成了各項鍛造任務。
蔡松對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工步中間環節的變形趨勢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擅長大型復雜自由鍛件的鍛造成型及高新材料裂紋粗晶預防等尖端操作技術。目前,設計工裝7 9套,授權專利4 項,每年創新工藝不低于1 0 項。
創新的同時,蔡松也在積極培養技術人才,帶出了一支技藝精湛的班組隊伍。多年來,他堅持師帶徒,傳授鍛工操作技術,培養的1 5 名徒弟均成為骨干班組長,多個班組被航空工業和國資委授予學習型班組榮譽稱號,多人榮獲各級勞動模范稱號。 本報記者 趙院剛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