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舉行一次相親活動,為單身男女提供戀愛機會。”
簡單列出工資已經不足以招攬年輕人來到工廠,紅星資本局發現,春節假期結束后,為了快速搶到工人,就連大名鼎鼎的富士康也要給出額外的好處來招兵買馬。
在這一波“搶人大戰”中,除正常工資之外,有工廠給出了8000元的返費獎金,還有的工廠給出了高達17000元的返費獎金,甚至承諾每月舉行一次相親活動。
承諾每月一次相親活動
富士康開出近萬元獎金招攬工人
對于工廠來說,春節是一道坎,有的工人在返鄉后就不會再回到工廠的崗位上。因此,春節假期結束后,“搶人”也成了各個工廠的頭等大事。
即便是被稱為“全球最大代工廠”的富士康,也不例外。
我要聘APP是富士康旗下的官方招聘渠道之一。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根據該APP內發布的動態,富士康iDPBG事業群(鄭州廠區)的招工獎金加碼,開出最高8000元的返費獎金。
自2月6日起面試并入職的求職者,入職滿1個月,其介紹人可以獲得500元的獎金;當求職者在職天數大于或等于90天、有效出勤滿55天時,本人可獲得6800元-7500元的獎金。
截圖自我要聘APP
胡威(化名)是某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的負責人,他為富士康的工廠招募工人,“年后不好招人,等后面人多了,返費獎金也會慢慢地降下來。”
以富士康的成都廠區為例,據胡威介紹,該工廠主要是為蘋果生產iPad、一體機等產品,現在也推出了以工時計算的返費獎金,每小時13/14元。
“如果是四川省內戶籍的,每個工時返13元(省外戶籍14元),這個月上了200個工時,可以拿到2600元的返費獎金。返費獎金持續三個月,加上工資一般可以拿到7000-8000元。”胡威對紅星資本局說。
以胡威的經驗判斷,等工廠里的工人變多以后,返費獎金會逐漸降低,“從13、14元/小時降到6、7、8元/小時都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在富士康成都廠區的相關宣傳頁面,除了最被關注的錢外,一段話被加粗、套紅、放大,“每個月舉行一次相親活動,為單身男女提供戀愛機會。”
“富士康好找對象。好多男孩子來這里都是找對象的,我每年都招到好多,一方面是找對象,一方面是工作,事業、愛情雙豐收嘛。”胡威稱,舉辦相親活動就是幫員工解決個人問題。
截圖自相關招聘宣傳頁面
“招工難”催生高額返費獎金
比亞迪發17000元大紅包,“嚴重缺人”
黃舒(化名)是另一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的負責人,他告訴紅星資本局,現在,有部分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工廠里的工作會被認為太過枯燥、太累。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不僅僅是富士康,在“招工難”的情況下,部分工廠為了搶到工人都推出了返費獎金,獎金的發放往往會對工人們的工作時間有一定要求,如工作滿X天。
在百度貼吧“招工求職吧”內,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有網友發布了比亞迪(002594.SZ)第十一事業部的招工海報,并開出了最高17000元的返費獎金。
2月8日,紅星資本局聯系上該網友吳州(化名),他稱,他是比亞迪的內部員工,并發送了相關車間的工作照片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以前沒有這么多(返費獎金)的,今年工廠效益好,需要人。現在嚴重缺人,就把(招聘)名額分給下面的人,讓我們到處拉人,拉到新員工進廠都有補貼。”吳州對紅星資本局說。
據吳州介紹,如果成功推薦一名特殊工種的工人進廠工作,他作為推薦人可拿到11000元的獎勵,分三個月發放(5000+3500+2500);被推薦人可拿到6000元獎勵,同樣是分三個月發放(3000+2000+1000)。
圖由受訪者提供
2月8日,紅星資本局通過比亞迪的招聘官網查找發現,第十一事業部發布了多個崗位,包括海報中提到的電工、鉗工、噴漆工等,工作地點也與貼吧宣傳內容相符,均在長沙。
不過,紅星資本局撥打通過公開渠道查找到的比亞迪相關招聘負責人的電話,未有人接聽。
缺工職業中大半是生產制造業
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缺口率高達48%
據紅星資本局此前報道,人社部曾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有58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
而據央視財經,最新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另據國家統計局去年做的一項包括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約44%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該比例也是近幾年來的新高。
“在結構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是并存的。”2021年6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曾提到。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20年一線藍領用工荒情況調研報告》指出,年輕人從事一線藍領工作的意愿低是造成藍領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90%的企業表示造成藍領用工荒的原因是年輕人從事一線藍領工作的意愿低;近五成企業表示近期藍領用工需求量大幅增長、一線藍領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較差也是原因之一。
看懂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宇軒曾在接受紅星資本局采訪時表示,想要緩解制造業企業的用工困境,更多要從職業技術教育入手。
郭宇軒認為,推動傳統工人向專業技術人才進行轉變,打破大眾對于職業學校的刻板印象,并以更高薪資激勵的方式去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流到傳統制造行業。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