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店孫撐桿木偶
唐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墓位于關中三原縣東北部的徐木原上,每年祭奠先祖之時,唐太宗李世民都要親率文武百官,乘車坐轎從長安出發,夜晚下榻途徑的三原縣獨李鎮王店村驛站。王店村當時規模大,城垣巍峨,故傳“先有王店村,后有三原縣”一說。當地官紳為討得唐王歡心,就組織演出撐桿木偶,受到李世民和一班文臣武將的贊賞。因該村多為孫姓,表演者又多姓孫,故稱“王店孫撐桿木偶”。而以往名不見經傳的王店,從此名聲大振。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自唐以來,撐桿木偶藝人通過演出,娛樂歡聚,表達訴求。由于災荒饑饉、兵燹戰火、時代變遷,演出時斷時續,險些失傳。2016年春,在三原縣文體廣電局和獨李鎮黨委、政府的扶持下,該鎮老年協會組成撐桿木偶藝術團,團長楊志明、副團長張振新帶領一班老哥們和年輕的愛好者,挖掘出這一民間藝術,重新制作撐桿木偶,置辦文武樂器,排練新老唱腔,在本村鎮和周邊應邀演出,廣受歡迎。
在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期間,陜西省作為受邀代表,參加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演出產品博覽交易會推介會優秀節目展演,為兄弟省區進一步了解陜西本土民間文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王店孫撐桿木偶,高約1.5米,偶頭原用木雕,大若小碗,舉起沉重,演出累人。現今,偶頭用石膏翻模,紙殼脫胎,根據不同人物性格精心設計,結實輕巧,利于操作,并用拉線、拔棍等把眼眉和口、舌、耳裝成活動的,表演時,木偶的全部動作,都是靠演員靈活操作來完成。加之臉譜程式翻新,服飾性格鮮明,好像一個個小演員在臺上的演出,活靈活現,魅力十足。演出的節目,既有傳統劇《鍘美案》《三對面》《二進宮》《下河東》《祭靈》《周仁回府》《花亭相會》,又有現代戲《大家喜歡》《梁秋燕》《村官》等,還加入合唱、歌舞等現代元素,深受群眾喜愛。
每當演出之時,在板、鐃、鑼、鈴和板胡、二胡、揚琴、底翁等文武樂器的伴奏下,前面操作木偶,后面專人演唱,或者自籀(zhou)自唱。唱腔是把秦腔、眉戶等糅合在一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悲愴蒼涼而又充滿激情,委婉細膩而又內斂剛烈,頗具秦地秦人的風采,獨一無二,故被稱為“王店腔”。
撐桿木偶藝術團的演出骨干,大多是退休的老同志。近年來,為了惠民演出,他們自籌資金、自掏腰包,購置木偶、幕帳、樂器,組織排練,三伏盛夏,舞動木偶,提袍甩袖,大汗淋漓,感動得圍觀群眾送茶送水;三九寒冬,生旦凈丑,唱腔激越,吸引來附近百姓夸贊鼓掌。平日對待木偶、樂器,愛護有加,怕木偶見光失色,給每個木偶臉部都戴上口罩;怕樂器沾塵變音,將每件樂器都細心裝入布袋。
王店孫撐桿木偶的傳承人,排練、創研、演出,無任何功利色彩,均為無償服務。若問他們圖什么,這些年過六旬的老人會自豪地說:“通過我們的手,讓這民間藝術,展現給世人,傳承給后代!”
2017年春節,王店孫撐桿木偶被央視7套、11套遴選為春節節目內容之一,專赴三原拍攝,并在央視多次播出。□吳樹民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