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2003年應聘到西安某手機銷售公司為營業員。公司與她每年簽訂一次勞務合同,直到今年7月份,朱玲告訴公司有關領導自己已懷孕了。于是公司就停止了她的工作。7月和8月只給她發基本工資,從9月份至今停發工資也不安排她上班。無奈之下,她到工會和本報工會維權新聞部咨詢,問公司的作法是否合理,國家對此有那些政策規定。
對于上述問題,按照勞社部發[2005]12號,《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通知》規定:
一、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法規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勞務合同是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以提供勞務為內容而簽定的協議。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其不同之處是:
(1)二者的法律性質不同。勞動合同是確立勞動關系的依據,屬于勞動法的范疇;勞務合同是建立民事、經濟法律關系的依據,屬于民法、經濟法的范疇。
(2)對合同的主體要求不同。勞動合同的主體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務合同的主體既可以都是公民,也可以都是法人,或者是公民與法人,勞務合同對主體沒有特殊要求。
(3)合同主體的地位不同。勞動合同簽訂后,勞動者便成為用人單位的一員,二者的關系具有從屬性;勞務合同的主體之間并不存在從屬關系,雙方始終是相互獨立的平等主體,以自己的名義分別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
(4)合同的內容不同。勞動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用人單位要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用品;勞務合同無須規定這方面的內容。
(5)確定報酬的原則不同。在勞動合同中,用人單位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付勞動報酬,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務合同中的勞務價格是按等價有償的原則支付。
依據1995年勞動部發布的[1995]309號文件 《關于貫徹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4條,除 《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情形外,勞動者在醫療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內,勞動合同期限屆滿時,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期限應自動延續至醫療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期限屆滿時為止。
1988年7月21日國務院第9號令發布的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第四條規定,不得在女職工懷孕期、產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資,或者解除勞動合同。
依據上述法律、法規規定,朱玲2003年至今長達4年時間在該公司工作,其勞動關系成立,首先該公司應與朱玲簽訂勞動合同,而不應簽訂勞務合同。其次,不給安排工作、不發工資是不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對用人單位為了規避法律,屢屢侵害職工合法權益,在西安地區一些企業、事業單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明年1月1日實施《勞動合同法》之前,采取不簽合同、簽短期合同、不發工資、強行辭退不給經濟補償等手段,違法清退職工,應引起有關部門予以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田明茹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