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張某,系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2004年3月7日至2004年5月7日、2005年10月26日-2005年12月底兩次因病休假,期間單位扣發其四個月的工資及4150元保險金。張某對單位扣發工資及保險金存有異議,于2005年12月底退休后提出人事爭議仲裁申請。
【案情分析】
引發爭議的起因是該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實行效益工資制,職工完成創收任務的可以支付全額工資,完不成創收任務的按比例扣減。因此,該單位以職工因病休假不能創收為由,扣減張某病假期間工資及養老保險金。
根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病假期間生活待遇的規定》 (國發 [1981]52號文件)規定:工作人員病假在兩個月以內的,發給原工資。超過兩個月的,從第三個月起按相應標準發給病休工資。工作人員在病休期間,可以繼續享受所在單位的生活福利待遇。根據 《勞動法》第七十三條之規定,勞動者在患病、負傷情況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由上分析,職工張某第一次因病休假時間不超過兩個月,應享受原工資待遇;第二次因病休假時間雖超過兩個月,但從第三個月起已執行退休工資,不需再執行病休工資標準。雖然該事業單位實行的是效益工資制,但也不應因此扣減張某的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險金。
【處理結果】
該案件事實清楚,責任明確。經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辦公室積極調解后,該單位同意補發所扣減的工資及養老保險金。
【啟示與思考】
在當今,單位與個人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約定,當事人雙方的行為必須遵循法律、法規的規定。
首先,勞動者個人合法權益應得到法律保護。按照相關法規政策,勞動者的工資調整,獎金、津貼、補貼以及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支付等,均按國家和省、市的政策及單位有關規定執行;勞動者個人享受國家、省、市和單位規定的各項福利待遇,勞動者的合同期內因工或非因工負傷、致殘、疾病及死亡等事宜均按國家和省、市的政策及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參加社會保險的單位,單位應按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為個人繳付應繳付的養老保險金等各項社會保險金。可見,單位在此方面沒有特殊約定的,應嚴格按照國家、省、市的有關法規政策執行,不得隨意扣減勞動者相應的工資福利待遇。
其次,單位的合法權益可通過單位規章或雙方約定加以保護。根據《勞動法》等有關規定,單位根據國家、省、市的政策及單位的有關規定、勞動者個人所從事崗位以及其工作表現、工作成果和貢獻大小,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個人的工資待遇。由此,事業單位特別是經費自理事業單位應根據單位經濟、經營狀況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對職工的工資福利特別是特殊情況下的工資福利待遇等相關情況可作出進一步明確。該案例中的經費自理事業單位實行效益工資,在崗職工根據個人創收情況來確定工資發放,但對職工因病休假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沒有明確約定,只能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政策規定執行,因此單位需為張某補發全額工資標準。因此增加了單位的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正常工作的職工尚不能領取全額工資,因病非正常工作的職工卻能享受全額工資待遇,容易引起單位職工情緒波動,不利于調動在崗職工的積極性。
該案例對于經費自理類事業單位或經濟財務壓力較大的事業單位具有較強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