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聽說碳排放管理師證書時,關宏(化名)以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只需繳納1980元,就能免考拿證,每年掛靠費不低于3萬元……他決定為自己和妻子、父母各辦一本。交費后沒多久,關宏察覺有詐,培訓機構卻在他提出退款后“失蹤”了。
輾轉于投訴平臺維權時,關宏聚集起遭遇相似的受害者,組建了一個“證書兼職商討群”。群里的200余人都曾被各類新職業的遠大“錢”景吸引,在誘導下報名考證。
日前,人社部公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與2015年版大典相比,此次增加了155個新職業。由于許多新職業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能標準和評價機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勞動者渴望一證傍身的心態乘虛而入,把所謂的新職業證書變成詐騙新“道具”。
“拿下證書就有了金飯碗”
2021年3月,人社部公布了18個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位列其中。
熱度迅速傳導至培訓領域。關于碳排放管理師證書的招生廣告充斥網絡,“無門檻拿證”“躺賺掛靠費”的宣傳讓關宏心動。一家培訓機構的“王老師”告訴他,證書由“中國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頒發,是碳排放領域的上崗證。
對方反復催促關宏報名,“現在有政策紅利,可以走免考渠道”,并發來一張新聞網站截圖,顯示某單位“租賃證書價格漲至7.6萬元/年”。他還頻繁在朋友圈發布掛靠成功案例,關宏經常能刷到簽約現場“一手交證一手領錢”的視頻。
沒能抵擋住誘惑,關宏繳納了近8000元。然而在等待拿證時,警方通報的一起證書詐騙案進入關宏的視野,套路十分熟悉。他猛然意識到,此前培訓機構發來的視頻和新聞可能都是假的。
今年3月1日,中國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發布公告稱,確曾授權相關機構開展碳排放管理師培訓,但相關證書僅作為培訓經歷證明,不具備評價功能,且從2022年1月30日起,涉及申領證書的培訓項目已全部停止招生。
今年1月,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后,“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也大量涌現。
筆者調查發現,有兩家“培訓機構”都宣稱是某“管理科學院”頒發證書,但給出的考試時間卻不一樣。當筆者詢問考試細節時,一些機構語焉不詳,轉而強調行業前景和證書效力,宣稱“金飯碗”“月薪過萬元”。
南開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副教授劉俊振告訴筆者,大量新職業涌現,但技能要求和職業標準的發布卻相對滯后。在人才評價體系尚待完善的情況下,勞動者對相關領域的就業機會和薪酬狀況還不了解,這種“信息差”給了詐騙分子可乘之機。
距離高薪永遠“一步之遙”
在取得受害者信任后,一些不法機構布下“連環局”,一邊將“餅”畫得更大,一邊設立各種名目追加收費。
在某投訴平臺上,關于新職業證書的投訴不在少數,高頻詞是“涉騙”“虛假宣傳”。
在一起關于某機構“整理收納師”培訓的集體投訴中,參與者有55人。有學員表示,自己于今年2月繳納2980元考取中級證書,機構隨即以“優先派單”為誘餌,勸其繼續報考高級收納師,于是她又交了5000元,而后被告知實操未達標,需要再交3000元補考費。她察覺到被騙,提出退款后卻被“拉黑”。
“證書兼職商討群”中的受害者張濤(化名),曾在機構的步步誘導下,刷信用卡以62萬元辦了50多本“山寨證”,涉及電子商務師、裝配式建筑施工員等多個新職業。
“先是‘培訓機構’收費辦理證書,然后‘對接公司’表示可以簽掛靠合同。而到了約定日期,對方又說掛靠政策有變,向我要一筆電子檔案費,緊接著又是證書入庫費。”張濤說,每交一次錢,他都覺得離“高薪掛靠”近了一步,但馬上又有“新政策”出現,為了不前功盡棄,他只得接著掏錢,但一直沒拿到所謂的掛靠費。
一位受害者表示,自己前不久拿到“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證書后,北京的一家公司來電,表示愿意每年支付500元掛靠費,隨后真的給她轉來500元。這讓她對培訓機構徹底放下戒心,又陸續支付了各類費用3萬余元。
“近年來,掛靠行為助推考證熱,也讓不法分子屢屢得手。”北京拙樸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謝燕平說,對于證書掛靠,多地已要求,證書登記注冊單位與社保繳納單位必須統一。在一些傳統行業例如建筑業也有明確規定,注冊建造師不得同時在兩個及以上企業執業。所以,求職者當警惕培訓機構做出的掛靠承諾。
監管和公共服務亟須跟上
近年來,為降低就業創業門檻,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正在由政府直接參與主導授權背書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逐漸向市場主導的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承擔職業技能鑒定職能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轉變。
隨著新職業不斷涌現,如何為“松綁”的發證市場把關?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祝輝良認為,政府部門不能“一退了之”,而是要從直接評價者轉向把關者、監督者。在加快職業標準開發的基礎上,應從嚴遴選符合條件的評價機構,并實行常態化、全過程監管,保障職業培訓和證書發放在法治軌道內規范運行。
今年3月起,人社部開展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假冒鑒定機構、人社部門備案評價機構的評價發證活動。對于違規使用有關字樣和標識,虛假或夸大宣傳,違規培訓、違規收費,故意混淆概念、誤導社會的炒作和涉嫌欺騙欺詐等其他違法違規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并建立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黑名單”制度。
“壓縮證書詐騙的生存空間,要加強對勞動者的服務與引導。”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表示,一方面,人社部門應加強職業科普與信息公開,及時發布關于新職業的真實就業和薪酬狀況;另一方面,可以鼓勵頭部企業、行業協會或其他受到認可的社會機構,針對新職業頒發在業內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技能證書,為勞動者提供參考。
祝輝良提示新職業從業者,考取證書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職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并在報名前弄清證書性質、核實發證單位資質。
□陳曦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