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表于紙上,溫暖藏于字間。
從1 9 5 0 年立春后的第三個清晨,到2 0 2 0 年第2 1個記者節后的第一天,我們相守、相知了2 萬多個日日夜夜。回眸七十載,變化的是追逐時代的步伐,不變的是“服務職工,謳歌勞動”的底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頭。
1 9 5 0 年2 月7 日,陜西工人報的前身西北工人報創刊(1 9 5 6 年,改名陜西工人報)。弘揚延安時期的勞模精神,助力新中國建設是時代使命。第一代陜工報人走進工廠、車間,報道了中國式的“斯達漢諾夫”趙占魁、紡織戰線的一面旗幟趙夢桃、全國工業學大慶先進個人徐永基等3 0 0 0 余名先進個人。其中4 0 0 余名“走在時代前列”的佼佼者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先進個人等稱號。為加速“一五計劃”“二五計劃”的實施,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報人的智慧和力量。
1 9 6 0 年,輝煌了十年的陜西工人報停刊。直到1 9 8 2 年,我們終于迎來了機遇和新生。
唱著春天的故事,為勞動者鼓與呼。
第二代陜工報人秉承時任陜西省委書記張方海的復刊寄語,堅持真實性、群眾性、思想性、指導性的報道方針,傾心把報紙辦成工人階級的鼓舞者、喉舌、顧問和俱樂部。
改革初期,我們聚焦制度維權。最有影響的是1 9 8 8 年,我們率先報道了陜西省政府和省總工會聯席會議制度,讓陜西協商解決涉及職工利益問題的有效方式成為制度,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這一創舉隨后在全國范圍推廣。
上個世紀9 0 年代,國企改革拉開序幕。“傾聽聲音、關注需求、捍衛權益”出現在報頭顯著位置,讓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感受到“有困難,找工會”的溫暖。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因工人而生,為職工而辦的陜西工人報不忘“維權”職責。我們不僅關注“張海超開胸驗肺”“播音員梅曉莉被非法拘留,當場喝農藥而死”“法院院長銬捆無辜職工”等極端事件,還挖掘報道多條在全國有影響的重大維權調查新聞,撰寫數條涉及職工權益的內參,被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在改革大潮中,“讀懂中國”的《北國周末》專刊試水,華君武題寫的《玫瑰園》專欄叫響全國,記者楊令青采寫的《耐人尋味的椅子》榮獲中國新聞獎,反思歷史的紀實小說《青木川》讓原副刊編輯葉廣芩名聲大噪……伴隨著鮮花和掌聲,報紙的發行量和影響力一路走高。
奮進新時代,擁抱全媒體。
新一代陜工報人不忘“忠誠黨的事業,竭誠服務職工”的使命,始終站在職工中間,關注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禮贊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補燃續航”。
這十年,謳歌匠心。我們率先挖掘報道了“炸藥堆里雕刻火藥”的時代楷模徐立平。
這十年,擔當作為。我們傾心助力陜西紡織工人、林業工人等產業工人提升待遇。
這十年,服務大局。我們倡議舉辦了1 3 家工人報刊參加的“全國工會媒體絲路行”。
……
執子之手,與子同行。
當下,我們從未忘記為什么出發,從未離開勞動者視野。夢不休,行不止。所以,我們說,勞動創造財富,謳歌勞動者;我們說,之乎者也固然好,通俗易懂是堅守;我們說,人類命運共同體,勇做船頭瞭望者。
2 0 2 0 年1 1 月9 日,迎著第一縷晨曦,推開報社新大門,西出玉祥門1 0 5 0 步,來到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回首長安,激情澎湃。仰望蒼穹,使命在肩。讓我們攜起手來,蓄力再出發……
本報編輯部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