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永壽縣甘井鎮,漫山遍野紅彤彤的柿子顯得格外耀眼。 當記者置身其中,走進這里的鄉村農戶,便會更加驚嘆,比柿子更紅火的是當地百姓那紅紅火火的日子。
“我在生態園里做綠化,月工資3500元,連同自己種的三四十顆柿子樹和媳婦時常在生態園打工,我們一年收入超過5、6萬元!”提起當前的生活,紅巖村2017年就已經脫貧的呂選紅笑得合不攏嘴。
以前,呂選紅家的老柿子樹不是被按樹“斷堆兒賣”,就是任由柿子爛在樹梢上“一毛錢也掙不下”,家里3個娃上學,五口之家的生存壓力大到他幾乎沒笑過。四年前,他在家門口的云集生態園上起了班、妻子也經常到生態園里做活兒,自己家里的幾十棵柿子樹也有了穩定的買主,家庭收入翻了6倍不止。
這一切變化,皆因為省人大代表王武和他投資的云集生態園。
昔日永壽,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都會有一兩棵柿子樹,火紅的柿子讓清華學霸王武引發了發展農業產業的思路和方向,他決心把小柿子做成大產業。2011年,王武投資建設云集生態園,在山上種下了100多萬棵樹,并以此投身于永壽縣域“三農”和扶貧開發,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希望。
“只有產業扶貧,才是真正實現群眾脫貧致富的現實路徑。”王武說。
他通過“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貧困戶”發展模式,積極改善柿子樹品種,并依托地方柿子資源發展柿子全產業鏈,實現柿子資源再開發,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群眾增收、脫貧致富。 不僅在1300畝的荒坡荒山種上了柿子,還帶動周邊500多戶群眾種植了11萬畝柿子。
2015年,王武又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新研發了20多種不同口味的柿子酒,為當地豐富的柿子找到了新的出路。
“6噸柿子釀造1噸酒,生產100噸柿子酒,就需要600多噸柿子,需求量很大。”王武說,近幾年,自己以1元左右的價格收購老百姓的柿子,大家種柿子的熱情分外高漲。不僅當地村民積極地種柿子,而且附近彬州、乾縣、長武、富平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把柿子拉到這兒來賣。
近年來,王武以柿子產業鏈為主導,堅持多元化發展,大力開展特色優勢產業扶貧深加工項目。
目前,園區已涵蓋柿子酒100噸、柿子醋500噸、柿子1000噸以及永壽甘井蕎麥醋深加工1000噸、菜籽油精榨10萬斤生產能力的系列產業扶貧項目,年安排就業崗位200多個,自主開發的“藍溪金炫柿酒”、“云集馨香柿子醋”、“甘井牌精軋菜籽油”等扶貧產品已全面上市。
甘井鎮北甘井村的蕎麥醋深加工體驗中心項目是王武投資的一個精準扶貧項目,其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各類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包裝、銷售業務,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該項目帶動全鎮350戶貧困戶、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分紅;利用技術入股,帶動43戶貧困戶入股分紅;采用訂單式農業,帶動50多戶貧困戶為生產提供原料,同時為全鎮提供120名貧困戶就業崗位。
作為省人大代表,王武表示,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在農民轉產業工人、生態旅游等方面,做出永壽特色,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王何軍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