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幫扶、改善基礎設施、捐資助學、扶志扶智……連日來,記者在我省榆林市、延安市部分區縣發現,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省人大代表們百花爭艷,結合特長各顯所能,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代表的責任與擔當。
扶志扶智,讓貧困從精神上先消亡
女代表武燕,是一名非遺傳承人。作為一名更最貼近老百姓的基層代表,對貧困群眾進行精神扶貧是其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要不斷激發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有自我生存的能力。”武燕說。
武燕把多年積累的剪紙經驗和技藝,通過定期免費培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農村貧困女性勞動力,讓她們把閑暇的時間利用起來,學到能夠生存的一技之長。還把學得好的學員吸納進自己公司,每月給她們發放工資搞創作。
與此同時,她把學員剪下的窗花回收,免費發到其他貧困戶手里,鼓勵激發更多貧困女性對剪紙產生興趣。截至目前,已先后培訓帶動包括68戶貧困戶在內的5000多人學剪紙,根據勞動量大小不同,實現年收入5到8千,或者3到5萬。
在扶志扶智方面,異曲同工的還有省人大代表方光玉。
“物質扶貧只能解一時之困,教育扶貧嘉獎模范,讓大家從精神上脫貧,自力更生,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方光玉說。
2013年3月15日,方光玉在榆林市設立“1000萬元公民道德建設基金”,開展“榆林好人”和“道德模范”的評選獎勵。尤其“榆林好人楷模”獎項,著重獎勵那些在貧困地區率先垂范、與貧困作斗爭的先進典型。
創辦專門接收留守兒童學校的馬維帥成為第一位被嘉獎的“榆林好人楷模”,2015年獲得獎金10萬元,這位年近七旬的農村老人到處欠賬卻依然辦起了一所從幼兒園到小學,擁有嶄新4層教學樓的寄宿制學校。
“老馬,你用我給你的10萬元干了件1000萬的事,影響深遠。”方光玉握著馬維帥的手,連連稱贊:“這就是我們精準扶貧,扶貧先扶志的生動體現。”
而為了更好地助力脫貧攻堅,方光玉還在道德模范和榆林好人評選活動中專門增加了“自強勵志道德模范”“自強勵志榆林好人”“最美扶貧干部”等類別,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用道德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截至目前,已有48位自強勵志先進典型和優秀扶貧干部獲獎。
輸血造血,讓環境更有利于致富
今年國慶期間,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建成開園,奇特的地貌景觀和6月份修通的一條水泥路,拉近了附近的雙鎖山村與游客的距離,為村民們帶來發展的機遇。
“不用再出門打工了,雙節期間營業額就有五六萬元。”村民楊廣明前些年在外打工,今年3月在自家開起了農家樂,半年多時間毛收入達五六十萬,還吸收同村的貧困戶許琴來當服務員,一個月能拿到3000元工資。
這條水泥路雖然距離不長,全長僅有3.5公里,卻結束了多年來雙鎖山村村民繞路出行的歷史。從3月份調研時了解這個情況,到兩個月后路修通,省人大代表李亞光不忘代表擔當,出資打通了這條至關重要的致富路。
這條通組路連接雙鎖山村的寺溝、東劉畔兩個村小組,路修通后,不僅打通了村里的旅游環線,還帶動了魚塘養殖、紫花苜蓿、大扁杏種植等產業全面發展,甚至土雞蛋都變成了“金蛋蛋”,單個由1元賣到了4元。
多年來,李亞光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等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累計捐贈過億元。但李亞光說:“‘真’扶貧不僅要扶經濟上的貧窮,更要扶環境上的貧瘠,成為貧困村產業和生態的提升者、守護者和營建者。”
他一直在推動“現代農業”轉型文章上下功夫,通過推進規模化種植,為現代農業“筑巢引鳳”。2018年6月起,李亞光發起“基泰花卉苗木示范基地”扶貧項目,通過采用“苗木種植+產業扶貧”的模式,先后發動兩批扶貧對象共計159戶參與該項目,以認購基泰園林苗木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的經營分紅,每年每戶1200元分紅金,持續幫扶三年,成為西咸新區涇河新城“五個一批”重點扶貧項目。同時,項目在建設和運營期間優先聘用貧困勞動力就業,有效拓寬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渠道,部分貧困戶已經實現年收入近3萬元。
“輸血造血”,為貧困人口創造更好的致富環境是代表們做得最多的事。
放牧養羊曾是榆林市橫山區老百姓的一項傳統,雖不能發家致富,但多少能補貼家用。2004年,當地全面退耕還林,治理無序放牧帶來的土地沙化問題。那年,全區的綿羊全宰了,這一優秀傳統近乎要畫上句號。
放羊出身的省人大代表白成愛以試水下海的勇氣,誓要發揚光大傳統羊產業。她引入經濟價值更大的白絨山羊開始圈養,堅守了養羊傳統,還讓優質飼草——香草得以涵養成長,逐漸讓“橫山羊肉”以其獨特的品質和鮮美的味道享譽三秦,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多年來,她先后成立橫山縣香草羊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興盛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羊產業發展,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全區百姓養羊,年訂單養羊戶達到2000戶以上,戶均穩定增收18000元左右。
“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帶著這種責任和擔當,白成愛與貧困戶分工明確,一方養,一方以高于市場價10%固定回收,形成互利互惠的魚水關系。
如今,白成愛帶著她的兒子高帥,一起助力脫貧攻堅,義務幫扶26個貧困村,630戶貧困戶,1710個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四年為408戶貧困戶提供了428萬元差價補貼資金,公司也被省政府授予“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白成愛表示,將延長產業鏈,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工藝,加大羊肉系列產品研發力度,竭盡全力將橫山羊肉這一資深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奉獻力量!
固本強基,讓貧困不再發生
省人大代表都志蘭出生于延川縣的一個小山村,她認為,脫貧攻堅已到了關鍵時刻,貧困群眾不光當下要脫貧,還要持久地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
作為一名專注于振興陜北大棗、蘋果的企業負責人,都志蘭與延水關鎮政府簽訂了10000畝紅棗、2000畝雜糧的基地種植和產品收購協議,涉及貧困戶781戶,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簽訂了400畝綠色谷子、400畝綠色黑豆示范種植和產品回收協議,徹底解決了貧困戶種植的銷售顧慮。
“以前大棗兩筐三筐拉到縣城去趕集賣,經常來回折騰好幾個小時不見得能賣出去,一年最多賣個萬把塊錢。現在都志蘭保護價收購,不愁賣,只需把棗務好就行!”已經脫貧,今年鮮棗賣了3萬多元的延川縣延水關鎮莊頭村村民馮海軍說。
對于自身或家人有殘疾,發展產業困難的百姓,都志蘭也有相應的保障措施。比如腿腳有殘疾的馬小葉,因為以前有在工地給別人做飯的手藝,被都志蘭安排在公司食堂上班,每月在家門口就能掙到3200元的工資。
雨水導致大棗開裂是產業的“硬傷”,也極大地制約著老百姓種植大棗的積極性。作為人大代表,都志蘭不僅建立基地致力于大棗開裂的科研,還積極建議督促落實保險公司給大棗上保險政策。
“固本強基,讓貧困不再發生”成為許多代表為之努力的方向。
“全芬代表轉型做蔬菜后整理工作,僅她們峁頭組就帶動起57個大棚,四季都有菜,戶均收入超過3萬!”延安市富縣張村驛鎮下河灣社區新城組今年70歲的王文賢激動地說。
王文賢老婆冠心病,先后4次做手術,看病超過20萬,雖然兒子在鎮上開了小面館,全家已經脫貧,但也僅僅是去年才剛還完欠款。
“王叔年齡大了,外出打工都沒有人要,還要照顧老婆,這種家庭隨時都有可能返貧,不能忽視!”省人大代表全芬說。
王文賢多年前當過村支書,管理、干活都是把好手,于是被全芬吸納為公司職工,每年大概能拿賺二三萬塊。
三年來,全芬憑借富縣全芬家庭農場和富縣森林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64戶196人貧困戶連續增收4000以上。今年新建區域性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項目,實現年產值3000萬元,全面轉型,預計可帶動農民增收達5000萬元,同時可解決百余人就近就業,將大大降低已脫貧群眾返貧的幾率。
本報記者 王何軍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