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夾縫中求生存的食材配送者
張飛亮是西安一家蔬菜配送小微企業的負責人。去年生意不好,陸續停了一半的配送車輛。今年,他們三月份才磕磕絆絆開業。面對地域龍頭企業米禾生鮮、黃馬甲生鮮的虹吸效應,面對蘇寧小店、美團外賣等互聯網配送平臺的市場蠶食,他新年的目標和愿望是“企業活著就好”。
疫情期間未涉足線上配送
2013年,張飛亮注冊了西安袋鼠農產品銷售公司。每天凌晨三四點,他們從蔬菜批發市場購買食材,分包配送到企事業單位、建筑工地,從中賺取15%以上毛利潤。
剛開始的幾年,市場行情不錯,他們配送面包車擴展到8輛,觸角一度延伸到200公里外的韓城市火箭軍某部。然而,2016年以來,隨著西安米禾生鮮、黃馬甲生鮮等大資本大企業布局拓展市場,市場丟失、結賬遲緩、不斷壓價等不利情況不斷沖擊著這家小微企業。
今年春節,互聯網+蔬菜配送模式怎一個幾何級增長。在西安,不少網購平臺都增加蔬菜配送業務。西安北郊一家網購企業找到張飛亮,并用日銷售2700多單來炫耀。然而,張飛亮卻拒絕了合作。
“互聯網配送有陷阱,必須警惕!”張飛亮解釋說,配送是很簡單的事情,無非是增加車輛和人員。可網購平臺有銷售量不穩定的風險,會頻繁面臨配送能力不足或者窩工問題。招聘人員車輛多了,利潤沒保障。反而,又面臨投訴失信問題。
“我們嘗試兩條腿走路,但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模式。”張飛亮還嘗試過同京東平臺合作。去年,他們倉庫京東新通路聯合倉的牌子都掛上了,最后還是擱淺了。他說,同京東的合作模式沒有新花樣,還是把風險轉嫁給他們。京東平臺下單,他們負責南郊市場的倉儲、分揀和配送。
幼兒園供貨堅決不接
互聯網模式不理想,只能堅守傳統市場。在西安,中建、中鐵一些工地是張飛亮的“菜”,他們雖然在疫情期間損失很多,但還有四輛車配送的生意維持著企業的經營。
地產開發企業食材配送市場很大,可結賬滯后的頑疾不得不讓他們謹慎決定。大地產商結賬都在三個月、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張飛亮選擇為一些建筑小工地配送蔬菜、肉蛋等農產品。
“給幼兒園配送食材,讓我睡不著覺。”兩年前,他們曾接了一家幼兒園配送生意,張飛亮天天失眠,一周后就不做了。他說,食材都是從正規批發商處批發的,購買票據也保存三四年,但農藥殘留等問題總是讓人揪心。自己沒有農殘檢測設備和能力,只能依托批發市場。
張飛亮經歷過一場虛驚。幾年前,他們配送的一家建筑工地突然打電話,有七八名工人疑似食物中毒住院。“我當時頭就懵了!”他說,后來發現是工人前夜吃夜市烤肉導致的中毒。
為了舌尖上的安全,張飛亮從來不到田間地頭收菜。他說,同農民直接打交道肯定利潤高,可風險也大,萬一被質檢部門抽查農殘不合格,萬一發生食物中毒等意外,當垃圾處理沒有利潤是小事,自己還可能面臨法律制裁的風險。
經營小企業如同大海捕魚,小舟看到大魚只能望洋興嘆。米禾生鮮依托西北欣橋農產品物流中心,有地緣優勢。黃馬甲生鮮同涇陽云陽、寶雞太白、臨潼相橋等蔬菜瓜果基地合作,有價位優勢。盒馬生鮮、華潤萬家、人人樂超市等有品牌優勢,張飛亮的小微企業,只能在同行看不上的小市場分得一杯羹。
今年的目標是活著
米禾生鮮配送車輛30輛,年配送額3.6億元。黃馬甲生鮮依托報紙配送網絡,年配送額2億元以上。而張飛亮年配送食材在500萬元左右,根本無法與其抗衡。
今年以來,張飛亮嘗試在社區店的老路上重尋出路。他先后考察了10多家社區,可遲遲沒有選定“試驗田”。有的社區蔬菜銷售點甚至更換過四五個經營者,“幾個老板,都不如我,不可能的事。”他說,社區住戶多不一定有生意,1000戶的社區,能穩定5%的客戶就很不錯了。選擇社區必須考慮購物習慣、周圍是否有早市等其他因素。
“走親民路線。”張飛亮說,社區配送利潤控制在10%到15%,取得價位優勢。同時,提高服務質量,一袋鹽、一瓶醋也配送,用心培養客戶。
然而,張飛亮的思路是否能行得通,還得打問號。在西安市場,超市、菜市場等蔬菜終端銷售成本加成45%左右是行規,張飛亮堅守加成15%左右,也不一定有價位優勢。
以西安市場蔬菜批發零售為例,4月17日,西安幾大批發市場,摩爾農產品交易中心,西紅柿批發價7.6元/公斤,而欣橋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價6.4元/公斤,北城批發市場批發價更是低至為5.4元/公斤。張飛亮固定從欣橋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貨,一公斤西紅柿,加成15%后售價7.36元。假設有超市從北城批發市場進貨,加成45%,售價也只有7.83元。
這還不包括超市經常搞促銷等因素。4月17日當天,芹菜幾個批發市場最低批發價為1.8元,而人人樂超市售價只有1.98元。這種情況下,張飛亮無論如何定價,都會比超市高。
小微企業發展不敢折騰,不知道哪里是坑,只能處處小心翼翼。張飛亮說,今年的目標就是活下來。公司將來真得維持不下去了,自己就開車送菜,沒了人力和倉儲成本,利潤還是可以養家的。
本報記者 薛生貴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