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深入車間一線,為職工進行技術指導,這不僅已成為我工作的常態,也是我不斷尋找創新靈感的一種方式。”李海清一邊查看設備,一邊向記者介紹道。
3月15日,陜西省勞動模范、黃陵礦業機電公司機電總廠高級技師、創新技能團隊領頭人李海清走出工作室,沿著廠區道路,從支架車間一路走到機修車間,每到一個車間,他都要看看各種設備檢修進度情況,及時掌握職工在維修方面遇到的技術困難,并進行指導……
李海清扎根車間一線近30年,干過鉗工、支架維修工、設備檢修工,車間內檢修技術活對他來說都是信手拈來。
來到李海清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職工創新創效成果展示區,滾筒剝磨一體機、自動水循環裝置、液壓頂桿拆卸裝置、一種便攜式起吊工具……數件職工創新成果模型整齊擺放在一起。
“這些成果大部分是職工自主設計制作的專業工具,少部分是根據維修需要對現有工器具進行升級改造,以達到提質增效、減輕勞動強度的目的。”李海清指著職工創新發明成果,臉上洋溢著笑容。
實際上,職工在維修設備過程中時常會遇到棘手的技術難題,影響維修進度和質量。就在兩年前,該公司為解決液壓支架維修難題,引進了激光熔覆焊設備,填補了立柱自主維修技術空白。但是引進的設備僅能對立柱外缸面進行修復,而對于缸筒內壁還無法實現自主維修,每年還需外委,導致維修成本過高。
鋼筒內壁維修技術受制于人,這讓以李海清為領頭人的技術團隊感覺如坐針氈。為了搞清楚設備工作原理,去年團隊赴先進單位對標學習立柱缸筒內壁修復技術。
“設備核心技術一樣,無非是焊接頭和噴砂管布局不同,只需定制一款內壁加工頭,我們自己就能改造。”技術團隊學習完后一致認為。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最終設計制作成一款可調高低和直徑大小的內孔焊接裝置,首次投入修復千斤頂立柱內壁作業,修復后的立柱尺寸、硬度和光潔度均符合標準,達到國標要求。
像這樣能解決維修難題的職工創新成果在機電公司不在少數。有方便焊接采煤機滾筒齒座的專用支架,可杜絕傳統維修作業中需頻繁起吊作業的安全風險;有自動化去除托輥毛刺裝置,減輕了職工勞動強度;有設計的活塞密封安裝機,能快速將密封圈安裝到位,安裝工效提高十倍……
在李海清的帶領和引導下,職工結合自身崗位職能,從優化加工工藝、改造升級設備和提升作業效率幾方面考量,充分發揮自身創新潛力,加工制造出一批具有實用推廣價值的設備及工具,機修質量和工效得到大幅度提升。
□本報記者 胡建宏 通訊員 張輝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