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城的民工流中,總能發現不少夾雜在大人中間,用好奇的眼光審視城市的“娃娃工”;在許許多多餐館、作坊、修理店里,總有那么多不堪無休止的超時勞動,得空就低頭打瞌睡的名副其實的“打工妹”、“打工弟”。他們稚氣未脫,身單力薄,卻挑起了本不該他們挑的生活重擔。童工——這一社會頑疾為何屢禁不止?
貧窮讓他們做出無奈選擇 王某今年剛15歲,老家河南,已在咸陽一家砂鍋店打工兩年了。因為是老顧客的關系,她給筆者說了實話,“家里窮,姊妹三個,都上學不可能,咱是老大,沒辦法就出來打工,一來可以掙點兒錢,二來能見見世面。”據小王講,她們那兒像她這種年齡女娃大都初中沒畢業就外出打工去了,在附近這條飲食街上就有三個老鄉。因為貧窮,上不起學,所以與其呆在家,還不如打工,掙點錢接濟家庭。這似乎成了農村貧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普遍選擇,也是十分無奈的選擇。
業主雇用童工詭計多端 《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止使用童工的規定》等法律法規頒布實施多年了,可不少私企、個體戶為獲取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仍想著法雇用童工:一是使用假身份證,虛報出生年月,逃避檢查;二是使用高壓手段,迫使未成年打工者守口如瓶,絕對不講自己的真實年齡;三是對外詭稱未成年在這里只是學手藝,不領取任何報酬,使勞動部門難以查處;四是利用同鄉、親戚關系招募童工,宣稱他們是“老家來的人暫住本店”,以對付檢查。
小作坊成了童工重災區 前幾天,筆者在一家診所看到這樣一幕:一經營鹵肉的老板指著一個十三、四歲左右的男孩氣哄哄地嚷道,“干活不小心,打瞌睡撒懶,著上了吧。”原來,老板生意很好,雇的幾個娃加班加點干,累得這位小兄弟切肉時竟睡著了,一下把左手食指切得血流不止。老板走后,輸液的男孩才有氣無力的說,老板租了個院子,雇了5個人,有3個就不到16歲,月工資不到200元,每天干十幾個小時,人疲憊不堪,傷手、燙手是常有的事,醫療費還得自己掏。據了解,一些“城中村”隱藏的各式各樣的服裝、食品小作坊很多,獨門獨院,隱蔽性很強,使用童工的現象較普遍。■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