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紡織廠的車間,“轟隆隆”的機器聲立刻刺激著記者的耳朵,熱空氣撲面而來,讓人感覺又悶又熱,記者才走了不到兩分鐘就覺得身上已經(jīng)冒汗了。“這是清花,這是梳棉,這是并條......”聽著一道道工序的介紹,記者明白了由棉花到線再到布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
走過迷宮般的車間,記者終于見到了榮獲“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yè)標兵崗”的五環(huán)集團并粗車間運一班二組的部分職工。讓記者沒有想到的是,榮譽的獲得者大多是20歲出頭的小姑娘,最大的36歲,最小的才17歲。
“馬河花連續(xù)3年被評為廠級勞模,胡小燕代表集團參加省上的比賽拿了團體第一,楊阿妮是廠里的技術能手.......”組長趙玲珍滿臉自豪地給記者介紹著自己的組員。而她們組已經(jīng)連續(xù)6年被評為集團的標兵小組,小組優(yōu)一級率達到了88.36%,操作標兵有兩人,操作能手有5人。
該車間運轉主任吳宇飛告訴記者:“并粗車間可是‘織工序中的高壓線’,她們的一個小小疏忽,可能會讓上百匹布成為次品,為企業(yè)造成重大的損失。因此這里每一個員工的業(yè)務素質都相當過硬,個個都是廠里的精英。”
經(jīng)過聊天,記者才知道這些精英都是靠平時的學習和實踐苦練而成的。她們的實踐技術大多靠老工人傳、幫、帶,因此在倒班休息的時候,老工人都要來車間,一邊提升自己的業(yè)務素質,一邊將手藝傳給徒弟。休息時間,對于這些一個班9個小時要不停走動的紡織工人來說是彌足珍貴的,但她們大多都參加了技校的理論學習。記者見到她們時,好幾個工人都是剛剛參加完廠技校的理論考試。
在和她們接觸的過程中,記者發(fā)現(xiàn)這個團隊是一支有著極強凝聚力的隊伍,組員彼此間就像一家人。這些工人大多初中畢業(yè)就進廠了,由于年齡小,到了新環(huán)境普遍都想家,為了穩(wěn)定她們的思想,老組員就經(jīng)常和他們交流談心,從生活和工作上關心她們,并經(jīng)常組織一些體育文藝比賽來增進彼此間的感情。組長趙玲珍說:“正是由于時間長了,大家有了感情,集體榮譽感也就增強了,我們組員個個能吃苦,個個能文能武。”她隨手指著一位已經(jīng)懷孕7個月的女工說,她可是我們?nèi)ツ曜约壕幣拧扒钟^音”的領舞,不比中央臺跳得差。
馬河花家是山東的,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了。記者問她,為什么來這么遠打工。她說,剛開始也是親戚幫我找的工作,但在這干了6年,和大家有了感情,而且在這里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所以把戶口也轉過來,準備長期在這里干。吳宇飛插話道:“紡織廠職工收入普遍偏低,我們正是靠與職工的感情來留住人。”
這個小組女職工占到了90%,別看她們獲得的是“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yè)標兵崗”,其實小組里還有三名男工承擔了重體力勞動。朱寶平就是其中一位,在聊天過程中他似乎總是沉默。當記者問起他的工作時,他才淡然地說自己是收管工,負責車間的運輸供應,每次要拉上千個管子為12臺機車供應。說到這里,其中一名女職工說:“其實我們僅僅只是平凡地工作,平凡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