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夏某來信反映,她去年應聘到某培訓公司工作。但由于性格比較內向,缺乏公關能力和市場推廣經驗,所以業績一直達不到公司的要求。后來公司認為她不能勝任該工作,給她調換了工作崗位。但是最近公司進行考核時,按照有關考核標準,仍認為她不能勝任新崗位的工作。于是該公司以她不能勝任工作為由,與她解除了勞動合同。她當時同意解除勞動合同,但要求單位支付她經濟補償金。可是該公司答復她,因為解除勞動合同完全是由于她無法勝任工作造成的,公司沒有任何過錯,所以不應該支付她經濟補償金。她想知道她是否可以得到經濟補償金。
按照《勞動法》第26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勞動法》第28條還規定:“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所以夏某完全有權利要求該公司給她經濟補償金。而該公司說因為夏某的過錯導致雙方解除勞動合同,所以公司沒有義務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說法是錯誤的,該公司必須支付夏某經濟補償金。
按照勞發部[1994]481號《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7條的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每滿一年,發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所以夏某可以按照這個標準向該公司索要經濟補償金。
如果該公司仍然拒絕支付經濟補償金,那么夏某可以通過向勞動部門申請調解、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或是向人民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的辦法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本報記者 魯靜